• 报到

登录
首页
人民英雄纪念碑
英烈名录
英雄名录
抗疫英雄
寻找英雄

冯如

职务: 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制造师和飞行家,被誉为“中国航空之父”

家庭地址: 广东省恩平

出生日期:1884.1.12   逝世日期:1912-8-25

牺牲地点:广州燕塘

详细事迹

冯如:“东方的莱特”

 

  在今年国庆节上映的大片《中国机长》中,英雄机长临危不惧、沉着驾驶,成功挽救乘客和同伴生命的情节让人印象深刻。



  航空是勇敢者的事业。早在航空飞行萌芽的上世纪初,天空就活跃着中国勇士的身影。



  时针拨回110年前的初秋,1909年9月21日,一架简陋的飞机腾空而起。驾驶并制造这架飞机的是一位年轻人,他的名字叫冯如。那时候的他,满脑子想的都是航空救国,毕竟那时候的祖国,是那样的贫穷、落后。



  莱特兄弟“飞行者1号”首飞仅仅6年后,第一架中国人制造的飞机就获得成功。它以稳定的飞行姿态,令《旧金山考察家报》赞叹:“航空领域,中国人把白人抛在了后面。”



  挟飞仙以遨游的中华千年飞行梦想,终于在冯如这个年轻的旅美华人手中得以实现。作为中国人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飞机,“冯如1号”的升空揭开了中国载人动力飞行史的第一页。



  110年后,“冯如1号”回来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将首个“冯如1号”1∶4复原模型捐赠给了中国科技馆。



  这架承载着民族航空梦想与荣光的“第一机”,与同展厅的“鲲鹏”“翼龙”等先进战机模型交相辉映,昭示着110年中国航空工业的沧桑巨变。



  今天,中国航空事业的快速发展令国人振奋。如果冯如能看到今日的中国,应该倍感欣慰。斯人已逝,他的精神却融入民族航空工业的血脉中,奔腾不息走向更辽远的未来。



 



  “誓必身为之倡,成一绝艺,以归飨祖国” 



  广东恩平,毗邻珠三角的一座宁静小城,这里是冯如的故乡。当地有放风筝的传统,有专家考证,恩平制作风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而小小的风筝正是冯如航空梦想的开端。



  小时候的冯如就对飞行格外感兴趣,他痴迷《封神榜》中辛环和雷震子空中大战的故事,在写作中曾流露出许多幻想:小鸟为什么会飞上天,为什么可以忽快忽慢,为什么可以停留在空中……



  令冯如敬佩的还有万户的故事:这位明朝的飞天先驱,双手各执一只大风筝,把自己绑在一把装有47枚火箭的椅子上,试图在火箭推力下,凭风筝上天。不料,火箭点燃后一声巨响,他和飞行器被炸得粉身碎骨,这是人类的首次“火箭飞行”。



  也正是这些传说和故事,让年少的冯如对飞行产生了无穷的遐想。他经常观察鸟类飞行的姿态,还动手制作了一只像大鸟的风筝,两翼吊着两个小木桶,当风筝乘风升空后,角度设计巧妙的小木桶变成小风袋,起到平衡作用,风筝可飞到近百米的高度,周围人无不称奇。



  如果冯如生活在今天,他可能会按部就班地读书,成为航空工程师。然而,他出生的年代,正值中法战争爆发,西方列强来华疯狂掠夺。



  10多岁的冯如辞别父母,随表亲前往美国谋生。在他看来,美国有鳞次栉比的高楼、高耸的烟囱、繁华的港口,却远非乐土。美国政府奉行排华政策,视中国人为“黄祸”,冯如经常被工厂无故解雇,他先后在船厂、电厂和机器制造厂当过学徒和工人。



  在那里,他也目睹了美国的先进工艺。他认识到,要改变祖国贫穷落后的面貌,非学习机械、发展工艺不可。不到20岁的冯如在日记中写道:“尝谓国家之富强,由于工艺发达,而工艺发达,必有赖于机器,非学习机器不足以助工艺之发达。”



  他白天在工厂劳动,晚上回家学习,研读英语和各类科技书籍,几乎每天学习到凌晨3点。由于多次更换工厂和工种,他学会了多种机器的制造技能。为了掌握更多的机械制造原理,他还辗转到纽约的专业学校半工半读。



  仅用了7年时间,冯如就达到“于三十六种机器无不通晓”的水平,他研制的抽水机、打桩机、小型发电机精巧实用,深受欢迎,旧金山当地报纸称他是“很有名气的机械师和发明家”。在冯如看来,机器救国的梦想越来越近。



  这时候,世界发生了两件大事深深震撼了冯如。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飞行者1号”升空,人类的飞行梦终于实现,西方率先进入航空时代。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并在我国东北三省厮杀,中国人惨遭蹂躏。冯如为祖国的不幸感到悲伤,机器救国的梦想随之发生改变。他发誓说:“是(指制造机器)岂足以救国者?吾闻军用利器莫飞机若。誓必身为之倡,成一绝艺,以归飨祖国。苟无成,毋宁死。”



  于是,冯如成为第一个提出航空救国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中国人。机器救国的梦改变了方向,航空救国的梦想从他的心底萌生。



 



  “倘若飞机不能成功,誓不复回祖国” 



  1909年9月21日,是载入中国航空史册的日子。冯如驾驶“冯如1号”,冒着强风在美国一个崎岖不平的农场地面上起飞,围绕一座小土山进行椭圆形绕空飞行,高度保持在10至15英尺之间,展示了飞机的良好飞行性能。



  这次飞行,距莱特兄弟开创人类首次载人动力飞行仅仅过去6年,却实现了对前者的全面超越——内燃机动力从12马力跃升到24马力,飞行距离比“飞行者1号”远了1788英尺。



  中国人用不到3年时间造出了自己的飞机,极大鼓舞了国人的自信心,尤其是那些认为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造不出飞机的当地华侨,开始在物质和行动上支持冯如的航空事业。



  第二天,当地报纸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冯如的大照片。查看那天的报纸,黑白照片中的这位年轻人白净、清秀,又有一丝腼腆。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年轻人,在之后的飞机研发攻关过程中表现出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惊人毅力——



  缺少经费,他变卖自己的金银玉器,找到当地华侨寻求支持。凑集资金1000多美元,租了7.5平方米的厂房,就开始了飞机的研制,办起了中国人的第一家飞机制造厂。



  遭遇技术封锁,他苦学航空科学书籍,搜集双、单翼飞机的设计图和制造方法,靠自学的空气动力学知识,徒手绘制设计图纸,制成样机。



  经历6架飞机研制试飞失败,资料设备毁于火灾,父母“屡函催其回家”,冯如下定决心“倘若飞机不能成功,誓不复回祖国”。他拿着少许的积蓄,在空地上搭起帐篷,继续改进飞机。



  有人说,新型飞机是设计师设计出来的,更是试飞员用生命飞出来的。那时候,飞机性能很不稳定,为了保护助手,冯如每次都亲自试飞,成了名副其实的“总设计师兼首席试飞员”。



  一次,飞机刚升空不久,突然一个倾斜,就失控重重摔到了地上。助手和好友赶忙跑过去,冯如却若无其事地从受损的机翼下钻了出来,平静地对助手说:“看来我们还要从头开始。”



  世界科学史上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化学家凯库勒因过于劳累,在书房睡着了,在梦中看见碳原子长链像蛇一样盘绕卷曲,衔住自己的尾巴旋转不停,因此他发现了苯。



  冯如也曾有这样的幸运。一次,他偶然看到几只老鹰在空中展翅盘旋,升降自如。他沉思良久,找到了灵感。冯如向邻居借来一只白鸽,仔细测量鸽子身躯和两翼长度的比例,从中得到启发,最终优化了飞机的气动布局,在第七架飞机试飞中取得成功。



  科学需要灵光一闪,这灵光一闪的背后是冯如和他的助手日复一日的艰苦攻关。在“冯如1号”取得成功后,冯如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经过1年多的攻关,性能更加优良的“冯如2号”在中美观众的共同瞩目下飞过城市广场、海湾和山丘田野,最终平稳降落。西方评论家评价冯如的这次飞行是“为中国龙插上了翅膀”。



  自洋务运动以来,清政府开启了学习西方的步伐,亦步亦趋,却成效甚微。冯如却凭一己之力,在世界航空事业的萌芽阶段,让中国走在了世界前列,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的智慧与实力。



 



  “勿因吾毙而阻其进取心,须知此为必有之阶段” 



  在飞机制造上,冯如自学成才。在爱国情怀上,他有“启蒙老师”。当时,孙中山先生在旧金山的华侨中宣传爱国主张,每周六都会在街头发表演讲,虽然研制飞机十分艰苦,冯如依然每场不落,聆听孙先生的精彩演讲。



  “冯如1号”试飞当天,孙中山先生还亲自到场观看,见证了中国第一架飞机的成功试飞,赞扬冯如爱国图强的精神,并高兴地说:“爱国救国,大有人在!”



  孙先生的鼓舞,更加坚定了冯如航空报国的信念。1910年,冯如驾驶自己改装的飞机参加在美举办的“国际航空飞行比赛”,以高度211米、时速105公里、距离32公里的成绩,超过所有参赛飞机,夺得第一名,并打破了1909年在法国举办的第一届国际飞行比赛的世界纪录。



  这时,诸多西方航空企业被他高超的飞机制造技术所震撼,纷纷向他抛出橄榄枝。一道选择题摆在冯如面前——是留在美国,继续当媒体口中“东方的莱特”,还是回到积贫积弱的祖国,做“中国的冯如”?



  “科学无国界,而科学家有祖国。”在冯如看来,自己屡败屡战研发飞机,正是为了报效祖国。早在飞机还没研制成功时,他曾说道:“日、俄战事大不利于祖国,当此竞争时代,飞机为军事上万不可缺之物,与其制一战舰,费数百万之金钱,何不将此款以造数百只之飞机,价廉工省。倘得千只飞机分守中国港口,内地可保无虞。”



  更大的理想在他内心升腾,那就是启程回国,在中国自己的土地上制造飞机。



  和40多年后钱学森的遭遇一样,为了阻止冯如回国,美国政府软硬兼施,先以黄金利诱购买图纸,又威胁取消专利。在威逼利诱面前,冯如不为所动。1911年2月,他带领助手,携带自制的2架飞机以及制造设备,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当时,世界上已经有800多架飞机,但中国的土地上1架也没有。然而,腐朽的清政府却怀疑、限制冯如,不允许他制造飞机和进行飞行表演。



  正当冯如极度苦闷之际,辛亥革命爆发了。冯如被任命为广东革命军飞机长,他成为中国第一个飞机长。他在广州燕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广东飞行器公司,带领助手用了仅3个月的时间,就制成了一架性能与“冯如2号”相仿的飞机。



  这是国内制成的第一架飞机,揭开了中国航空工业史的首页。但冯如认识到,只凭他和几个助手发展祖国的航空工业远远不够,必须唤起国人对航空事业的认识与支持。



  经过前期的试飞与改进,冯如决定举行一次飞行表演。1912年8月25日,广州燕塘数万军民翘首观望,冯如激动地驾驶飞机,凌空而起。



  这时,机身突然急剧抖动,头高尾低,失去平衡,飞机像一只发疯的雄鹰,猛然冲上天空。当时的飞机没有控制身体的座带和降落设备,冯如被抛出机座后坠地,头部、胸部、腹部都受了重伤。



  李大钊曾说:“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冯如,正是一位为发展民族航空事业甘愿牺牲自己的勇士。



  弥留之际,他吃力地把失事原因告诉助手,勉励他们:“勿因吾毙而阻其进取心,须知此为必有之阶段。”观众噙着泪水把冯如送到医院,经抢救无效,冯如长眠于鲜花之中。那一年,冯如只有29岁。



  泰戈尔说:“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而我已飞过。”走在今天的广州黄花岗公园,一座手书“中国始创飞行大家冯君如之墓”的碑塔引人注目。这位被后人称为“科学之伟人,空军之豪杰”的航空奇男子,与黄花岗起义七十二烈士相伴而眠。



  天空无痕,赤子有名。又是初秋的一个傍晚,冯如的故事还没有结束——



  在广东恩平的冯如纪念楼里,冯如的孙媳莫惠琼向当地小学的孩子们讲述冯如航空报国的故事,有的孩子边听边好奇地将目光投向天空。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校园里,学子们从冯如塑像前经过,前往冯如书院自习。在这里,学子们沉浸在先进航空科技知识的海洋。



  就在前不久,一则新闻传来:第五届中国航空协会冯如航空科技精英奖揭晓,10位来自航空总体设计、动力、材料等领域的顶尖专家摘得桂冠,这些名字背后都是一项项具有突破性的航空技术。



  今年国庆70周年阅兵,当一架架歼-20、运-20、轰-6K战机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国人为之振奋。今天,我们终于有了捍卫祖国蓝天的“大国重器”。



  我们不能忘记,中国人逐梦蓝天的道路,是由一代代航空人用生命铺就而成。为了这片蓝天,自冯如起无数航空先驱、飞行英烈,从航空救国到航空报国,再到航空强国,呕心沥血、舍生忘死,换来了中国航空事业的腾飞。


其他英雄

  • 冀云程 中共太原工委书记 革命烈士

  • 李大钊

  • 孟宪升 公务员

  • 闫富华(王二小)

  • 史良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首任部长

  • 严福生 班长

  • 赛尔江·买米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富蕴县公安局城镇派出所任民警,二级警司,全国公安战线一级英雄模范称号

  • 陈波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

  • 熊向晖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原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党组书记、副董事长。中国共产党情报工作龙潭三杰"后三杰"之首

  • 李向群 抗洪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