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8月,由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在“红都”瑞金修建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对外贸易总局纪念馆”落成揭幕。
时任外经贸部部长的石广生同志在开幕演说中指出,从历史意义上讲,对外贸易总局就是如今外经贸部的前身,也是我国外经贸事业不断迅速发展的起源。而当时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国民经济委员会委员兼对外贸易总局局长的浙江诸暨人钱之光,与“对外贸易总局”一起,名垂青史。
当好苏区白区贸易中间人
钱之光是浙江诸暨牌头王家宅人,出生于1900年。1915年,钱之光进入同文书院读书,也正是从那时开始,他逐渐接触到进步思想,结识了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家的张秋人、宣中华等人。在他们的影响下,钱之光立志投身革命。
1927年2月,钱之光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中共杭州地委秘书处工作。因为没有军校学习的经历,钱之光的工作更侧重在经济建设方面。1927年8月,钱之光任中共两浙盐运使署支部书记。1928年1月,他奉命到上海筹建绸厂,作为党中央的联络点。
1933年夏,钱之光离开上海赴江西中央苏区,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国民经济委员会委员兼对外贸易总局局长,同时在他创办的商业大学担任校长。当时对外贸易总局的主要工作就是推进苏区和白区之间的贸易,担任外贸总局局长的钱之光,主要工作就是联络各个分局,做好对白区的贸易,把苏区生产的商品销售出去,再买来苏区缺乏的药物、服装等,以保障苏区党政机关和军队的需求。
边行军边设法保证给养
1934年10月7日,还在福建长汀了解苏区和白区贸易情况的钱之光,接到国民经济部部长吴亮平的专派通讯员送来的亲笔信,要求其于10日前赶回瑞金。妹妹钱希均在电话里告诉钱之光:“我们正在杀鸡、宰猪,各机关准备会餐,我们要出远门了,明天你回瑞金就知道了。”
10月10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率部共8.6万余人,从瑞金出发,开始了战略转移。钱之光作为政府机关成员,被编入由中共中央机关、政府机关、后勤部门、总工会等单位人员组成的第二野战纵队。
钱之光所在的没收征发委员会没有安排作战任务,但自从红军撤出苏区,他们的任务愈加严峻——要在行军途中解决红军的给养问题。每到一处,钱之光都要马上组织工作组,动员群众打土豪劣绅,没收物资、开仓济贫,给部队和当地穷苦百姓分配和分发物资。
钱之光会给部队讲解有关没收的政策和规定:什么样人的财产应该全部没收,什么样人的财产只能没收一部分,还有哪些人的财产不应没收,只能征集,按照平价购买等等。
1935年1月9日,红军进入遵义。钱之光要求没收征发委员会马上贴出安民告示,宣布经商自由、买卖公平。群众们看到红军露宿街头、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第二天商店就逐渐开门,到了第三天,社会秩序就恢复正常了。钱之光在那里筹集了不少粮食、布匹、食盐、药品和皮货,很大程度补充了红军的给养。
千方百计为部队筹粮
粮食紧缺一直是红军长征所面临的巨大挑战。进入夹金山北面的藏区,当时大家带的粮食已经所剩无几。当地藏民受敌人蛊惑,赶走了牛羊,藏好了粮食。饥饿成了摆在队伍面前的严重问题。
钱之光到达达维镇后,就带着一位同志去筹粮。在一座只剩下一名看寺喇嘛的大喇嘛庙里,两人做了一个晚上的工作,最终打动留守的喇嘛,筹到了粮食。
中央红军在翻过梦笔雪山后,到达了黑水、芦花城一带,这里是粮食的产区,此时的青稞已呈淡黄色,勉强可以收割。军委经过研究决定,为了保存有生力量,自己动手割青稞,但一定要给钱。
芦花城里设立了“筹粮委员会”,钱之光带领工作组,在瓦布梁子山下设立了一个粮食接运站,把购到的粮食分发给部队。半个月后,彭德怀和钱之光署名向军委和“没委”发了电报,任务完成。
到达毛儿盖后,钱之光再次扮演了后勤官的角色,不但动员当地百姓割麦子,还负责做草鞋,准备羊毛、皮子做衣服,千方百计解决部队给养问题。
1935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红军长驱两万五千里,战胜几十万敌人的围堵,历经千山万水,遭受无数艰难险阻,终于胜利到达陕北,抵达抗日前线。由林伯渠、钱之光和他们带领的没收征发委员会这支特殊的队伍,至此也完成了历史任务。
12月下旬,在瓦窑堡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中央政府各部门恢复工作,钱之光继续担任经济贸易的领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