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到

登录
首页
人民英雄纪念碑
英烈名录
英雄名录
抗疫英雄
寻找英雄

张琴秋

职务: 曾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等重要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是共和国第一代女部长,担任纺织工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

家庭地址: 浙江省崇德县石湾镇(现桐乡市石门镇)

出生日期:1904年11月3日   逝世日期:1968年4月22日

详细事迹

张琴秋:从画家到红军女师长,一生三婚,床头始终放前夫照片


 

在红军长征途中,有不少女性的身影,她们大多是随军家属,跟着医护队伍一起参加长征,也有一部分女红军巾帼不让须眉,以指战员身份直接参战。



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红军女师长张琴秋,她是《中国军事大百科全书》中认定的红军唯一女将领,曾任红四方面军总医院的政治部主任,1935年成为红四军妇女独立师的师长,带领我军历史上最大的妇女武装,在长征途中为保卫伤员而展开对敌战斗。





张琴秋



鲜为人知的是,张琴秋并非秋瑾那样天生有男儿气的女杰,她曾是南京美术专科学校的学生,一心想追求艺术,在恋人沈泽民的引导下,才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



1925年11月,刚举办过婚礼,二人就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一同留学,后来又来到鄂豫皖苏区主持工作,1932年底,在沈泽民的安排下,张琴秋跟随红军参加了长征,成为红军史上唯一的女将军。



历尽艰辛跋涉,张琴秋在长征后成为延安女子大学的教育长,建国后任纺织工业部的副部长。



虽然后来又有两段婚姻,但张琴秋始终没有忘记1933年病故于湖北红安的前夫沈泽民,在北京工作时,她的床头一直放着沈泽民的两张照片,1963年,她还带着自己与沈泽民的女儿沈玛娅在湖北红安革命烈士陵园参加了前夫的遗骨安葬仪式。



1、曾是茅盾妻子同学,成为茅盾弟媳,夫妻二人同赴苏区



张琴秋是浙江桐乡县石门镇人,家境小康,1920年,她从石门镇的振华女校毕业后,前往杭州女子师范读书,后来又到上海爱国女校求学,并与振华女校的同学孔德沚来往密切,孔德沚刚刚与著名作家茅盾(原名沈雁冰)结婚,在茅盾家里,张琴秋认识了茅盾的弟弟、同为桐乡人的革命诗人沈泽民。





年轻时的张琴秋



1923年,在茅盾的建议和支持下,19岁的张琴秋考入了南京美术专科学校,恰好沈泽民也要前往南京建立党组织,二人便结伴同行。



因家道中落,抱着画家梦的张琴秋不得不中止学业,从南京回到老家的振华女校担任代课教师,为排解心中苦闷,她与沈泽民不断书信往来。



沈泽民看到张琴秋直率、大胆、具有反抗精神的观点后大为欣赏,不但热情回信,还寄去了《社会科学概论》等进步书刊,经过一段时间的通信,二人感情渐渐升温。



1924年,张琴秋重返上海,再次寄住茅盾家中,在沈泽民的建议下,她报考了中共创办的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瞿秋白是系主任,而沈泽民就是这个系的教授。





沈泽民与张琴秋



1925年11月,志同道合的二人举办了婚礼,婚后与茅盾夫妇、瞿秋白夫妇比邻而居,数日之后,夫妻俩就跟着张闻天、伍修权等一百多人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



1926年5月,张琴秋在莫斯科生下了女儿沈玛娅,1930年,中山大学停办,沈泽民与张琴秋绕道法国,回国参加革命工作,为了不影响工作,也因为当时国内弥漫的白色恐怖让他们知道前途凶险,女儿沈玛娅被他们留在了莫斯科的国际儿童院。



回国后,斗争异常残酷,1931年4月,沈泽民担任对中央政治局负责的鄂豫皖分局常委兼鄂豫皖省书记,前往大别山苏区展开工作,参与指挥红四方面军三次反围剿,并取得胜利,张琴秋一直紧随在丈夫身边,她成为军事政治学校的政治部主任,还组织起宣传队,亲自教女生们跳苏联海军舞、乌克兰舞,自己也常登台演出。





沈泽民



那时,每天早上,军号一响,飒爽英姿的张琴秋便第一个来到操场上,她腰束皮带、斜挂短枪,是苏区罕见的女指战员。



1932年秋天,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等人带领红四方面军撤出根据地,此时,沈泽民已因积劳成疾、肺病复发、不断吐血,他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条件不能够跟随主力离开,同时也不愿彻底放弃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鄂豫皖根据地,因此,他决定带着小部队留下来坚持工作。



1932年底,重病缠身的沈泽民最后一次检阅了红军队伍,送走了红四方面军,身为七十三师政治部主任的张琴秋想留在丈夫身边,沈泽民却以斩钉截铁的口气对她说道:“我是苏区的省委书记,我的职责是和苏区人民在一起,坚持武装斗争,保卫苏区,保卫革命胜利果实。你必须去河口,必须到游击区去!必须到白区去!”



在丈夫不容分说的安排下,张琴秋含泪跟着大部队离开,她没想到,这一别就是天人永隔。





长征途中的张琴秋



1933年11月,沈泽民因患上严重的疟疾,得不到及时医治,在红安县天台山中养病。



曾执守王明左倾路线的沈泽民,在留守根据地的一年中,深刻反思了自己的错误,病重之际,他用药水将自己的检讨报告写在一条白色内裤上,称今后要“洗心革面、重新做起”,并让同样患有疟疾的省委宣传部长成仿吾穿上这条内裤,让成仿吾到上海找中央做汇报并进行治疗,就这样,沈泽民把生的机会让给了别人,自己吐血不止,在天台山病逝,年仅31岁,死时仅以两块门板缠上野藤当棺材下葬。



此时,29岁的张琴秋已担任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团团长,还率妇女团全歼了川军田颂尧的一个团,跟随主力击退了四川军阀的多次围攻,建立了川陕根据地,在四川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



跟随丈夫一路至此,她也踏上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征程,此后,她的人生不断延伸着沈泽民革命诗人的热情和理想主义。





张琴秋(中)与茅盾夫妇



和兄长茅盾一样,沈泽民热爱文学,曾写下这样的诗歌:



五月的麦子在垄里黄了



新插的秧针在田里荡漾



天气好



下田忙



雨水不调匀



望着天空怅惆



收割固然是快乐



还租粮却是苦恼



布谷你莫叫



我那抱病在床的娘子要忧烦死了。”



他的文人气质让他在苏区的工作功过皆备,但却是徐向前元帅和徐海东大将等人公认的“好人”,具备文天祥式忧国忧民、宁折不弯的风骨。为了纪念他,1933年底,中央苏区苏维埃大学改名为“国立沈泽民苏维埃大学”。



2、与上司陈昌浩的第二次婚姻,因聚少离多而分手



1935年2月,红四方面军在旺苍县整编成立了有2500多人的妇女独立师,由张琴秋任师长。



1935年4月,剑门关战役中,张琴秋率部获得大捷;5月,她率独立师配合红三十军攻打土门时,成功地击溃了敌人的马队。



1936年7月,在第三次过草地之前,张琴秋与同为西北局委员的陈昌浩结为人生伴侣。





陈昌浩



陈昌浩比张琴秋小两岁,是她与沈浩民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学,回国后,陈昌浩成为红四方面军政治委员,是长征时的红军统帅之一,曾创建过川陕根据地。



相同的经历让二人产生了感情,期望互相扶持,挺过长征的艰难岁月。



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两万多人组成西路军进入甘肃河西走廊,身为西路军组织部长的张琴秋已怀有身孕,陈昌浩让人把她送到西路军总医院。



由于临泽守卫战失败,西路军后勤单位被迫撤离,“马家军”骑兵紧追不舍,张琴秋恰在这个危急关头分娩,在凶险的战场上,婴儿没有存活,而张琴秋也因此得了严重的妇科病,再也不能生育。



经过100多天的浴血激战,西路军几乎全军覆没,妇女独立师只剩下300多人,身为师长的张琴秋在分散突围途中被俘,而陈昌浩则辗转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武汉。



成为战俘的张琴秋被送到西宁羊毛厂做苦工,不久,因叛徒告密,暴露了她“红军女师长”的身份,1937年8月,她被“马家军”押解到南京请赏,关在“首都反省院”,后经周恩来营救出狱,前往延安。





张琴秋在延安



来到延安后,张琴秋如获新生,她担任了抗大女生大队队长和女子大学教育长,由于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深入浅出的教学艺术,她被称为“文武双全的女将军”。



不久,陈昌浩也从武汉来到延安,在中宣部担任一名普通科长,与张琴秋夫妻团聚。他带来了自己与前妻生的小儿子陈祖涛,张琴秋对他视为己出,照顾得无微不至。



1939年7月,患有严重胃病的陈昌浩被批准跟随右臂骨折的周恩来一起前往苏联治病,张琴秋特地告诉同机前去的陈祖涛,在莫斯科国际儿童院里,他会遇见姐姐沈玛娅,姐姐一定会关心照顾他,果然,当这对并无血缘关系的姐弟在异国重逢时,沈玛娅对弟弟十分关切。





张琴秋与沈玛娅(后改名张玛娅)、陈祖涛姐弟



陈昌浩离开延安不久,他的结发妻子刘秀贞带着大儿子陈祖泽来到延安,张琴秋热情地接待了刘秀贞,妥善地安排了她们母子俩的生活,帮助没有文化、裹着小脚的刘秀贞入伍成为延安保育小学的员工。



她告诉刘秀贞,陈昌浩临走前交代过,认为刘秀贞为他辛辛苦苦养大了两个孩子,而张琴秋与他一起在长征中出生入死,因此他无法取舍,要她们俩自己决定。



张琴秋说:“你和昌浩是结发夫妻,感情也很好,又有两个孩子,过去是革命与战争使你们分离了;现在我应该退出来,让你们团圆。”



而刘秀贞却坚决不同意,她明白自己与陈昌浩的婚姻已经结束,对张琴秋说:“昌浩遇到了困难,我要帮助他,也只有我才能帮助他摆脱困境。你和昌浩一起打了这么些年的仗,感情很深,还是我退出吧。”





陈昌浩在苏联



就在刘秀贞打报告解除了与陈昌浩的婚姻关系之后,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陈昌浩无法归国,不知下落,张琴秋与陈昌浩的夫妻关系名存实亡,组织上也同意了张琴秋与陈昌浩解除婚姻关系的请求。



1943年,张琴秋与红四方面军的老战友苏井观结婚,而陈昌浩则在苏联另娶了一名妻子格兰娜。





陈昌浩与格兰娜



令人称道的是,尽管已与陈昌浩离婚,张琴秋仍然与刘秀贞情同姐妹,对刘秀贞母子关心有加,受到人们的称赞。



3、与旧日部下苏井观,从战友到夫妻



张琴秋的第三任丈夫苏井观,是河南潢川人,与她是相识多年的老友。



1931年春天,一副洋学生模样的张琴秋跟着沈泽民来到鄂豫皖苏区时,苏井观已经是红军卫生部门的领导,后被张国焘打压,解除医院领导职务,成为医院附设的卫校校长,而张琴秋也同样因为张国焘的打压,被解除红四军总政治部主任职务,成为总医院的政治部主任,是苏井观的上司。





苏井观



到医院上任后,张琴秋主持审议了苏井观的问题,很快为他平反并恢复被停止一年半的党籍,不久,苏井观重新担任总医院院长,二人成了搭档,配合工作多年,关系密切。



河西走廊兵败后,苏井观由新疆星星峡去了迪化,又前往苏联,1941年,他从苏联返回延安时,得知张琴秋已与陈昌浩离婚,便主动追求起这个比自己大一岁的“女将军”,每逢节假日,他就派自己的警卫员陈明镜牵上马,把张琴秋接到柳树店陕甘宁晋绥五省联防军卫生部相会。



1943年,经组织部批准,张琴秋与苏井观结为夫妻,徐向前和红四军的战友们都赶来庆贺,新房墙上贴着战友们写的一副对联:“两位老家伙,一对新夫妻。”



此时,新郎38岁,新娘39岁,老战友们的戏谑中也饱含着亲昵与祝福,更蕴有一同出生入死多年的深厚情谊。





张琴秋与苏井观



建国后,张琴秋任纺织部副部长,苏井观任卫生部副部长,是当时罕见的部长夫妻。



他们俩相知相爱,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生活,年过半百时,夫妻俩还经常手拉着手,在院子里散步、聊天,或者一起坐在沙发上谈笑,共同回忆红军长征的那段难忘日子,不时唱起红军歌曲或苏联民歌,有说不完的话。





苏井观、张琴秋夫妻与战友



虽然张琴秋没能为苏井观生育孩子,他们的家庭里却有四个女儿:张琴秋的女儿张玛娅、外甥女张克宁、苏井观的侄女苏玉雪和苏桂芳,而最疼爱的女儿当然是张玛娅了。



张琴秋对苏井观的业务能力十分推崇,希望孩子们学医,像苏井观那样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专家人才。





主持纺织部工作的张琴秋



1962年,苏井观被查出得了癌症,1964年去世,张琴秋思念不已,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悼念文章,追忆这个共度二十多年岁月的人生伴侣,称:“



井观同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我影响很深。二十多年来,我从未看到他愁眉苦脸过。什么艰难困苦,他都能忍受得住。别人有苦恼,经过他的开导,往往如释重负,心情变得愉快起来。”



而她始终没有忘怀那个引导她走上革命之路的精神导师,在北京的家中,张琴秋的床头一直摆放着前夫沈泽民的两张照片,她托人多方寻找沈泽民的遗骨,终于在1963年找到正式下落。





张琴秋与女儿在沈泽民墓前



在湖北红安烈士陵园举行的安葬仪式上,张琴秋紧紧抱住沈泽民的墓碑,泣不成声。



曾经的青春、恋情、理想,在这位年届六旬的红军女将领的脑海中一一回放,她深情地说道:



“泽民同志是我一生中的良师益友。通过他,使我找到了党。从此,把我引上了革命道路,救出了我这条温柔的、又好似迷途的羔羊。否则,像我这样的人,至多不过当一名贤妻良母罢了。这是我永远也忘怀不了的。”



而另一方面,她也成功地延伸了沈泽民的人生与理想,实现了沈泽民生前的抱负,为国为民做出了一番事业。





桐乡举办的《无衔女将张琴秋》首映仪式



1968年,性格刚烈的张琴秋在文革中遭受冲击,她跳楼自杀,以死抗争造反派们强加给她的不白之冤,直到1979年,张琴秋沉冤得雪,徐向前元帅亲自主持了追悼会,认定“她的一生是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这位曾抱着画家梦的漂亮女学生,因一次邂逅而改变了命运。从此,在波澜壮阔的人生之路上,她以不凡的意志和才华书写下了属于自己的传奇。


其他英雄

  • 谢达铭 东莞市公安局谢岗分局指挥中心原民警

  • 栾军 历任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公安局三处、太平分局新乐派出所、刑警大队三中队民警,一级警司。公安部追授全国公安战线一级英模称号

  • 旷继勋 军长 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

  • 王继国 第1军7师20团6连3排排长

  • 邱娥国 江西省南昌市公安局特警支队调研员,三级警监警衔。

  • 李保国 代理排长

  • 陈延年 革命烈士,陈独秀长子、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

  • 陈汉官

  • 张从顺 全国公安战线二级英雄模范称号 革命烈士。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公安局军弄派出所历任副所长、所长、副科级侦察员。

  • 邱学文 广东省广州市公安局荔湾区分局经济犯罪侦查大队一中队原副中队长、一级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