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下午,志愿者与抚州广播电视报、抚州电视台、抚州日报、临川晚报等媒体记者一起,前往位于上顿渡玉茗路老兵儿子的家看望老兵。据老兵儿子介绍,不久前刚给老兵过了百岁生日,老兵身体很好,虽然背已佝偻,柱着拐杖仍然可以上下楼梯,耳聪目明、口齿清楚,每天都要阅读报纸,也正是因为他有读报的习惯,才注意到我们关爱活动的消息,当我们把“给老兵的一封家书”献给老兵的时候,老兵居然能够非常顺畅地读完全部内容,并欣慰地向我们表示感谢!
郑绍云出生于临川青泥一普通农民家庭,但家庭条件尚可,读过6年私塾。1938年10月,因家里有三个男丁,按征兵办法,这个家庭至少要派一个男丁参加,郑绍云排行老三,时年23岁,最适合当兵,随征兵部队在樟树训练6个月后,被分配到国军陆军第49军105师315团人力输送连,主要负责输送枪支弹药、粮食等。因为不是战斗部队,郑老的讲述中几乎没有与日军作战的内容,加上年代久远,只记得那时的生活十分艰苦,作为人力输送连的战士,就是依靠肩挑背扛来运送粮食和弹药,为了保证行军速度,一般规定一次负担50斤。吃和穿都极差,没有鞋子穿,自己编草鞋,但是后勤部队还是比战斗部队要生活得更好一些。
郑绍云只是一个普通士兵,每天随军南征北战,因年代久远而不太记得到过的地方,参加的战役名称,能够回忆起来的,有在浙江、福建参加的龙衢战役等,1945年,郑绍云随部队前往杭州接受日军投降,抗战结束以后,部队奉调东北,参加内战。郑绍云感慨内战,国人自相残杀,国军士兵普遍有消极厌战情绪,这或是解放战争国民党节节败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吧。1948年,郑老回到了青泥镇家乡,解放后在青泥中心小学、腾桥中学等地从事炊事员、后勤工作,直至1979年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