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8月8日,吴征铠出生于上海,祖籍安徽歙县 [6]。
1930年,吴征铠进入金陵大学化学系学习。
1934年,吴征铠从金陵大学毕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并成为裴多斐荣誉学会会员。毕业后在金陵大学化学系担任助教(至1936年)。
1936年,吴征铠考取了中英庚款公费留学英国 [7],成为剑桥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第一个中国研究生,师从分子光谱专家G.B.B.M.萨瑟兰(Sutherland)教授,在其指导下从事红外和拉曼光谱研究,在研究生期间先后发表学术论文5篇。
1939年,吴征铠毕业后回到中国,进入湖南大学化学系工作,担任教授。
1940年,吴征铠受聘于浙江大学,担任化学系教授。
1948年,吴征铠兼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至1949年)。
1950年,吴征铠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 [3]。
1951年,吴征铠担任浙江大学化学系主任。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浙江大学化学系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6所大学的化学系合并,吴征铠担任了新成立的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兼物理化学教研室主任 [8]。同时他兼任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1956年,吴征铠参加中国高等教育代表团考察苏联的高等教育。同年,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1959年,吴征铠负责筹建复旦大学原子能系,担任系主任和党总支书记。同时开始铀同位素分离技术的研究。
1960年,苏联中断了对中国研制核武器的技术援助后,吴征铠被调到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担任研究员(至1962年),负责气体扩散法分离铀同位素研究的领导工作,主要承担气体扩散法浓缩铀同位素的核心部件——分离膜的研制。
1962年,吴征铠担任第二机械工业部(核工业部)扩散工艺总工程师,兼理化工程研究所(605所)副所长(至1972年),在此期间为中国浓缩铀气体扩散厂解决了不少生产技术中的关键问题。
1964年,吴征铠担任扩散机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负责国产的气体扩散机鉴定工作。
1972年,吴征铠被任命为北京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至1978年),负责化学方面的工作。
1976年,吴征铠领导和参加用镅-241为原料生产100居里锔-242的工作,保证了中国核武器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1978年,吴征铠担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科技局总工程师、第二机械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任委员,在此期间参加中国发展激光法分离铀同位素等重要科研项目的技术论证。
1980年,吴征铠兼任复旦大学教授。
1981年,吴征铠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院士) [1]。
1984年,吴征铠任被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原子核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2007年6月27日3时30分,吴征铠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