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到

登录
首页
人民英雄纪念碑
英烈名录
英雄名录
抗疫英雄
寻找英雄

王作尧

职务: 广东军区江防司令部副司令员,广东军区副参谋长,防空司令部司令员,中南军区防空司令部第一副司令员,沈阳军区空军,武汉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广东省军区顾问。一九六一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少将

家庭地址:

出生日期:1913年   逝世日期:1990年7月3日

详细事迹

 



(1913~1990)



  王作尧,原名王伯克,广东东莞人。14岁时随父亲迁到广州居住。旋人文德补习学校补习,开始接受进步思想。民国16年(1927)考取广东田亩陈报处绘图员训练班,后被分配到四会县大沙乡当绘图员。民国19年,因田亩陈报处取消而失去工作,不得不再到广州。翌年,考取广东军事政治学校(简称燕塘军校),就读步兵科。民国23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三军,任重机枪排少尉副排长。翌年夏,又被选派人燕塘军校,学习重机枪和迫击炮的间接射击。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共产党员张定邦,并经其介绍加入中国青年同盟(简称"中青")。民国25年回到部队,并且按"中青"的布置,秘密成立"抗日救国十人团",开展抗日宣传活动。由于政治面目暴露,他脱离军队,秘密潜回广州,不久转到东莞厚街,继续参加"中青"活动。后又回到广州,化名王政,参加广州青年会歌咏团的抗日救亡活动,并组织抗先青年成员野营军事演习。同年,经张定邦介绍,加人中国共产党。



  民国27年(1938)1月,受组织委派,回东莞发展抗日武装,任中共东莞中心支部宣传委员。同年5月,任中共东莞中心县委宣传部长兼武装部长。他与中共党员、力行小学校长何与成通过统战工作,团结了东莞县常备壮丁队。同年10月,日军在广东大亚湾登陆,东江下游各县相继沦陷。东莞县政府人员闻风撤逃,中共东莞中心县委于10月15日成立东莞县抗日模范壮丁队,王担任队长。壮丁队成立不久,即与进犯的日军在东江南岸的榴花塔一线展开激战。12月下旬,根据中共东南特委决定,他率壮丁队部分队员与黄木芬领导的东宝惠边抗日游击队第一支队会合,并于翌年元旦成立新酌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王任大队长。为了斗争需要,这支武装与曾生领导的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取得了第四战区的统一番号。王部简称为四战区东江游击指挥所第二大队。第二大队在广九路以西袭击日军并破坏铁路,切断日军电话线。同年11月,趁东宝地区日军兵力薄弱,王率第二大队围攻驻宝安南头日军,迫敌逃窜,第二大队遂收复县城,随后在宝安的龙华、乌石岩建立了抗日游击基地。曾、王部队的发展壮大,令国民党顽固派深感不安,千方百计想消灭这两支部队。



  民国29年2月,第四战区游击指挥所主任香翰屏以"集训"为名,企图将曾、王两部一网打尽。这一阴谋被识破后,顽军向曾、王两部发起进攻。东江军事委员会决定部队东移海陆丰区。在东移行动中,曾、王两部被顽军优势兵力追击,遭受重大挫折,部队人数从700多人减至100余人,被迫分散隐蔽。



  同年6月初,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廖承志转来中共中央的电报,指出:"曾、王两部仍应回到东宝惠地区,在日本与国民党矛盾间,在政治与人民优良条件下,大胆坚持抗战与打磨擦仗".根据中共中央和省委的指示精神,曾、王两部于8月初秘密返回东宝惠敌后前线。同年9月中旬,中共东江特委决定部队改称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不受当局的任何限制和约束,独立自主开展敌后游击战争。部队整编为第三大队(曾生为大队长)和第五大队(王作尧为大队长),分别挺进东莞大岭山地区和宝安阳台山地区,以及广九铁路两侧活动。王率第五大队开辟、创建了阳台山根据地,与曾部创建的大岭山根据地互相呼应。翌年1月至8月,第五大队先后击退日军对阳台山的反复"扫荡",部队从30余人发展到600余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攻占了港九地区。王派出游击武工队一部进入港九地区,打击汉奸、土匪势力,收集英军溃退时丢弃的大批枪枝弹药,并开辟了三条水路和陆路运输线。武工队发展成为著名港九大队。民国31年(1942)1月,中共中央南方工作委员会决定成立东江军政委员会和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王作尧任委员、副总队长兼参谋长。期间,参与领导秘密营救何香凝、柳亚子、茅盾、邹韬奋等300多名文化界知名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撤离香港沦陷区的斗争。同年4月,国民党顽军3000余人向阳台山根据地大举进攻。王率主力先转出外线,避敌锋芒,然后于6月下旬,集中主力大队、惠阳大队,会同第三大队在金桔岭反击并重  创顽军。7月中,广东国民党当局派军事官员与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谈判。王受命与国  民党代表谈判。谈判中,他识破国民党顽固派假谈判、真内战的意图后,即时赶回根据  地,率部打退顽军的偷袭。翌年11月,在王作尧的争取教育下,伪军第三十九师八十九团代团长、第一营营长梁德明率部130多人起义。同月,日军发动了打通广九铁路的  战役,同时向东莞、宝安抗日根据地发动了"万人扫荡".面对优势敌军,王指挥部队  分三路突围,在敌外线各自为战,互相呼应,打退日军的连续进攻,迫使日军退守广九铁路线上。12月2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改称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 (简称东江纵队),王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民国33年8月,中共广东省临委和东江军  政委员会创立罗浮山以北,翁源以南,东江、北江之间的根据地,并向东江、韩江之间伸展。同年秋,王与杨康华奉命着手进行开辟江北博罗,建立以罗浮山为中心的根据地的准备工作。翌年1月,他率部扫除东江沿岸的日伪军据点,控制了石滩至苏村沿江地带,为东纵主力部队渡过东江铺平道路。王与杨又率部进入罗浮山地区,横扫  敌伪势力,初步建立起以罗浮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



  同年7月,中共中央军委指示中共广东区委,派遣部队迅速向北江地区发展,建立  湘粤赣桂边根据地,迎接八路军南下支队,合力创建华南新阵地。王作尧遂与林锵云、 杨康华率东纵第五支队,作为先遣部队,向粤北挺进。北上部队统一组成粤北指挥部,由林、王、杨三人负责。东纵北上部队于9月初抵达粤北,在得知八路军南下支队因故北返后,王等决定就地展开工作,开创赣粤边根据地。



  翌年5月,东江纵队按国共两党在重庆达成的协议开始了北撤准备工作。同年6月  30日,他和曾生等率领东纵2583名北撤人员乘军舰北上。7月5日,抵达山东烟台。  其后,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全面培训东纵北撤人员,调北撤人员分别进入华东军政大学  和华东党校学习。王作尧并任华东军政大学第四大队大队长。民国36年(1947)5月,调任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副参谋长。翌年5月,任华北军政大学教育部副部长。1949  年5月,调回两广纵队,担任副司令员兼第二师政治委员。同年10月,两广纵队向广 东进军,在龙川与粤赣湘边纵队会师。其后,王率一个团从水路进入广州。进入广州后 又改任广东军区江防司令部副司令。10月29日,两广纵队和粤赣湘边纵队奉命组成珠 江三角洲作战指挥部,王任副司令员,并兼任珠江三角洲作战指挥部前线委员会委员。



  1950年5月至8月,参与部署和组织解放万山群岛的战役,他提出的"以小袭大,以  大击小"的战术在实战中取得成功。后调任第十五兵团兼广东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并  兼任广州市防空军司令部司令员。翌年任广东防空司令部第一副司令。



  1954年12月,人北京防空军高级防校学习,并兼任高级班主任,后又兼代训练部  长。翌年底,被授予大校军衔。1956年底调任沈阳军区防空军副司令员。翌年5月调  任武汉军区空军副司令员。1961年,被晋升为少将军衔。"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关押  审查。直至1969年底被释放,旋即送往湖北省当阳县山区劳动。1975年3月,经中央  军委批准,撤销其专案审查,恢复党组织生活和政治待遇。1978年,被安排在广州军区工作。1979年11月,在广东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0年至1983年,撰写并出版了革命回忆录《东纵一叶》。1988年8月,被中共中央军委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0年7月3日在广州逝世。


其他英雄

  • 谢文锦 革命烈士

  • 王永志

  • 郭冬生 村委主任

  • 贾若瑜 馆长

  • 孟庆波 医生

  • 莫同荣 1961年,莫同荣被万宁县人民委员会追认为革命烈士

  • 朱奕强 广东省汕头市公安局濠江分局珠浦派出所原副所长、二级警长

  • 吴国良 下士

  • 陈安成

  • 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