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四野在我军中那是精英云集,在1955年授衔时,获得上将军衔的特别多,军事干部有邓华、韩先楚、李天佑、刘震等,优秀的政治工作者有赖传珠、肖华等。大家都如雷贯耳了。今天笔者跟大家介绍一位,也是出身四野的开国上将,但知名度不要说在四野,就是在57位开国上将中也不高。但此人作出的贡献并不亚于我前面列举的那些知名将帅。
这个人就是时任沈阳军区政委的周桓。
周桓,1909年出生于辽宁安东,是红军干部中少数东北人之一。1929年1月考入天津中山中学。在天津中山中学读书时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毕业后来到上海参加革命,被组织上派到中央苏区参加红军。到达苏区后,由于文化程度较高(大城市正规中学毕业),很快被提拔为政工干部,一直到离休,干了半个世纪政工,先后任红5军政治部秘书、红一方面军工人师政治部主任等职。长征中,周桓任红8军团政治部破坏部部长、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兼敌工部部长等职。到陕北后升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统战部部长。
在陕北,周桓开始显露自己杰出的统战和策反才华,冒险到东北军驻地甘泉,和驻守甘泉的东北军军长王以哲谈判共同抗日、停止内战,直接促成了甘泉前线停火。后协助李克农直接与张学良谈判,达成了联共和互不侵犯协定。
抗日战争爆发后,周桓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敌工部部长、第1游击纵队政治委员、八路军总司令部秘书长等职。1939年10月率野政巡视团到冀南和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协助培训干部、加强地方武装建设。1942年,周桓被委派到太行区抗日根据地,协助129师政委组织新编部队的政治工作,为129师在抗战后迅速扩充兵源做出了重大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周桓奉调东北,任东北军政学校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副主任。1947年7月,东北局作出了大力发展二线兵团的决定,由罗政委全权负责此项工作,具体工作则由周桓落实。
周桓通过自己的太行军区发展兵源的经验,向罗帅上报了快速组建二线兵团的设想:先即动员大批翻身农民、工人入伍,再抽调野战军老战士作军事主官,地方优秀干部做政治主官,跳过县大队、区小队、游击支队,直接编成各大军区独立团、独立师,实施军事、政治训练后,由野司点验考核合格后立即补充野战军。罗帅经过认真研究后完善了这一设想。
在组建二线兵团过程中,周桓多次到各军区对二线兵团进行实地点验,检查兵员素质和练兵成绩,着重强调二线兵团最主要训练的是军事科目,政治干部不要讲太多假大空,而是为官兵们树立顽强的战斗意志,官兵们军事训练不行,政治干部也要负责。
在罗荣桓、周桓等人的共同努力下,二线兵团建设取得巨大成功。到辽沈战役前,四野主力部队已有70万人,还有35万人的二线兵团可以补充,总兵力达到105万人。
随着战争的胜利和战线的南移,各师、团纷纷在后方设置留守处。个别留守处出现干部贪污、私设小金库、为部队经商做买卖打掩护等不正之风。周桓和罗帅共同研究,商量出了三条规定:
1.除了纵队级可设留守处外,师、团留守处一律撤销,人员充实到战斗部队;
2.小金库、小仓库的经费及物资一律上缴;
3.今后留守处不准擅自向地方索要粮草。
整顿留守处后,部队经商现象基本绝迹,干部战士有更多精力和时间投入到训练和打仗中,东野战斗力大为提升。
随着战斗烈度的增加,大量的伤病员挤满了后方医院。其间,少数俘虏兵出身的伤病员出现了居功自傲,目无法纪的现象,严重扰乱了后方行政管理秩序。周桓又被罗帅点名去解决伤病员管理问题。为了管好伤病员,周桓下了苦心,在伤病员较多的哈尔滨、佳木斯、牡丹江等地举办荣誉军人代表大会,前来参会的都是日常捣乱和不服从管理的刺头伤病员。
这些人打算在会上闹事,不料刚下火车就得到了学生和市民热情接待,像对待战斗英雄那样欢迎他们,使伤病员大受感动。在会上,白天伤病员听钟赤兵等伤残军人代表讲课,并安排充足的时间讨论,晚上到剧院看戏。刺头伤病员们经过一个礼拜的教育,纷纷痛哭流涕,表示以后痛改前非,早日上阵杀敌。
辽沈战役后期,为了使长春早日获得解放,周桓又被罗帅点名负责争取曾泽生等人的策反工作。周植经过周密思考,决定三管齐下:一是派敌工干部刘浩打入长春城内,负责内外沟通交流。二是从被俘的60 军军官中,选派表现好的张秉昌、李峥先、夏绍文等5 名军官回去策反60军中上层军官的策反工作。三是将在海城率部起义的184 师师长潘朔端调到长春前线,让潘朔端给城内60军军官写书信。
在我军军事压力和政治攻心的作用下,曾泽生终于决定率部起义。
东北野战军主力大入关后,周桓则留在东北,任东北军区政治部主任、沈阳军区政委等职,属于正兵团级干部,红军时期最高当过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统战部部长,相当于师级干部,抗战时期当过八路军总司令部秘书长,相当于旅级,解放战争时期组建二线兵团、整顿后方留守处、加强伤病员管理教育、策反60军有大功,因此1955年授予上将军衔是完全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