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27日,开国将帅授衔典礼在怀仁堂隆重举行。
英雄云集,将星闪耀,这是共和国历史上最耀眼的一次授衔典礼。
元帅10名,大将10名,上将55名,中将175名,少将798名。
这些共和国的将帅,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做出了杰出贡献,没有他们,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他们是我们心目中最可爱的人。
璀璨的将星之中,有一颗将星格外显眼。他就是最年轻的开国上将——萧华,时年39岁。
本篇文章带你一起回顾,共和国最年轻的开国上将——萧华的传奇故事。
“华仔,你们在村口玩,看见有陌生人来,就赶紧跑来告诉我!”
招秀子摸着儿子的头说。
“嗯,放心吧,娘!”孩子说完,一溜烟跑掉了。
看着儿子的背影,招秀子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孩子,真是个机灵鬼。
招秀子,大名严招秀,兴国县城郊严屋人,她是县城东街泥瓦匠萧能赇的妻子。丈夫干了十几年的泥瓦匠,每天操着泥瓦刀给别人家建房子,自家却穷的建不起一间大屋,日子过的贫寒。
今年,萧能赇加入了一个叫中国共产党的“神秘”组织,丈夫在干活之余,经常跑来跑去不知忙些什么,家里常来一些陌生人,神神秘秘地,他们的家成了地下党组织的秘密交通站。
慢慢地,严招秀知道了丈夫加入的这个共产党,是为穷苦人谋幸福的,他们在江西很多地方闹革命,打土豪、分田地,这让她感到很骄傲,自告奋勇,为他们打掩护。
丈夫和其他人在家里秘密开会,严招秀就坐在巷口纳鞋底,有异常情况,赶紧给丈夫送信。
严招秀还有一个“小帮手”,10岁的儿子华仔,大名萧华。
想到儿子,严招秀笑了,华仔可是自己的最大骄傲。
萧华打小就特别聪明,学习成绩特别好,别人家羡慕地紧,都叫他“小神童”。
为了给丈夫他们打掩护,严招秀叫萧华和小伙伴们在村口玩,看见有可疑的陌生人进村,就赶紧抄小道回家报告,萧华每次都能完美完成任务,这更让严招秀感到欣慰。
久而久之,萧华成了兴国县地下党组织的“小交通员”,父母经常让他给城外的党组织送信。而萧华学校的校长和老师都是共产党员,他们言传身教,向萧华传播了很多先进思想,年少的萧华立下了远大抱负,11岁那年,他加入了共青团,成为一名共青团员。
1928年冬天的一个晚上,萧华家里来了好多人,其中就有后来的开国上将陈奇涵。
开完会后,父亲叫来萧华:“华仔,今晚交给你一个重要任务,到城外联络红军……”
萧华不停点头,领命而去。
萧华来到城外,按照约定的暗号,很快联系到了红军,他带着20多个荷枪实弹的便衣红军战士,绕来绕去,避开岗哨,悄悄地进了兴国县城,隐藏在萧家的祠堂里。
安顿好红军战士,萧华又发动城里的共青团员,趁着夜深人静,跑到反动分子门前用粉笔画记号。
12月20日,深夜,突然枪声大作,平静的兴国县城迎来暴动,是为“兴国暴动”。
红军里应外合,很快就把国民党军打跑,占领了兴国县城。
凌晨,天还没亮,红军便按图索骥,根据萧华画下的记号,把县城里的反动分子逐个缴械逮捕,但还是出现一条漏网之鱼——警察局长肖正安跑掉了,红军赶紧全城搜捕。
红军已经控制了县城,肖正安肯定跑不出去,他一定藏在某个隐蔽的地方,萧华做出了判断。
跟我来!萧华带着红军战士,到肖正安可能藏身的地方展开搜捕。当搜到县城内的火官庙时,萧华看着庙里的“火神菩萨”,觉得怪怪的,他衣衫不整,帽子都歪了,不像平时的样子。
“火神菩萨是假的!”萧华大喊一声。
“我投降!我投降!”冒牌的“火神菩萨”慌忙举手,果然是肖正安假扮的。
靠着自己的聪明灵活,火眼金睛,萧华在兴国暴动立下了大功,这一年他才12岁。
暴动胜利了,严招秀感到由衷高兴,丈夫和儿子都为革命立功,她也不甘落后。严招秀申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给自己改了名字,叫“严招胜”,意思是召唤革命胜利的到来。
1929年4月,毛主席率领红军来到江西兴国,带领开展土地革命。
兴国革命基础很好,毛主席在这里举办了一个干部培训班,为兴国培养革命干部。培训班里有一个小学员,只有13岁,他听了毛主席的课,大开眼界,革命意识进一步升华。
他就是萧华,时任共青团兴国县委组织委员。
培训班结束后,这位年仅13岁的小学员,担任了共青团兴国县委书记。
共青团是为党培养青年干部的组织,团干部普遍很年轻,但13岁的团县委书记,别说在当时,就算在共青团历史上也是闻所未闻,也就是少先队长的年纪。
更关键的是,这个13岁的团县委书记,工作很出色,他奔走城郊乡村,积极发动青少年加入共青团,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而同龄的孩子,不是在上学,就是放羊。
不过,这一次来兴国,萧华没有和毛主席单独见面。
1930年,毛主席再次来到兴国。一次交谈中,听县委书记说起14岁的团县委书记工作很出色,毛主席十分惊讶,让警卫员找来这位少年,想跟他详细谈一谈。
这位年少有为的共青团县委书记,就是萧华。
第一次和毛主席单独见面,萧华心里难免紧张。他来到院子里,大喊一声:报告!
毛主席正在看书,闻声立即放下书,笑着迎过来,说:“哦,你就是那个很能干的萧华?”
看到毛主席的笑容,萧华一下子放松了,坐下来跟毛主席交谈起来。
毛主席问:“你今年多大?”
萧华答:“十五。”
注:当时农村盛行虚岁,萧华实际是14周岁。
毛主席点点头,继续问:“上过几年学?”
萧华答:“上过七年学。”
毛主席又问了萧华一些个人和家庭情况,两人越聊话题越广,萧华也越来越轻松,他本来就很聪明,口齿伶俐,对工作有思想有见解,毛主席一边听一边点头示意,鼓励他继续谈。
通过这次谈话,毛主席对萧华有了更深的了解,当他听了萧华在兴国暴动中智勇双全立下大功的故事,对萧华喜欢的不得了,勉励他继续努力工作。
这次谈话后,萧华的热情更加高涨,工作干得更加出彩,毛主席对他越来越喜欢,每次来兴国都要单独找萧华谈话,一谈就是大半天,有几次谈到深夜,毛主席干脆留下萧华过夜。
当时,毛主席的房间很小,他就让人在他的大床旁边搭一张小床,让萧华睡在小床上,而他自己和妻子贺子珍睡在大床上,这种密切关系已经超越师生,俨然成了“父子”。
毛主席比萧华大了23岁,这个年龄差,你别说,还真像一对父子。
在毛主席的关心下,萧华成长特别快。1929年,中央苏区红军“扩招”,兴国青少年踊跃报名参军,人数多达1万多名,成为有名的“红区”,这些都是14岁的萧华的功劳。
眼看萧华快速成长,毛主席觉得小小一个兴国,不够萧华扑腾的,他想让萧华参加红军,又怕萧华的父母不舍得,就让萧华回去征求父母的意见。
萧华却长了个心眼,他害怕母亲不舍得自己离家,就没跟母亲说,自己把共青团工作交接了一番,第二天便擅做主张,对毛主席说父母都答应了,跟着红军离开了兴国。
严招胜还被蒙在鼓里,直到回家之后,邻居阿婆对她说:
“招秀子,你家华仔让我告诉你,他跟毛委员当红军打天下去了!”
严招胜一听,拿出一双布鞋就往外跑,一口气追出几里地,终于追上了萧华。
她一把揽住萧华,哭着说:“华仔,你怎么不跟娘说一声,就走哇!”
萧华不好意思地低着头说:“娘,我怕不愿意,不舍得我走……”
毛主席认识严招胜,笑着对她说:“这个小鬼,原来是擅做主张,‘开小差’呀!”
严招胜赶紧说:“毛委员,华仔跟着你去当红军,我没意见,就是给你添麻烦了!”
毛主席哈哈大笑:“严招胜同志,你就放心吧!萧华这个小鬼,主意大得很,前途也好得很哟!”
萧华收下布鞋,挥挥手,跟母亲告别,转身离开了。
萧华不敢回头,害怕看见母亲,自己会舍不得走,眼泪在眼眶里打着转,他努力不让泪掉下来。
严招胜望着儿子远去的背影,迟迟不肯离去,直到什么也看不见了。
这一年是1930年,萧华离开了父母,参加了红军,他的人生迎来了最重大的转折。
萧华想不到,这一走就是永别。
革命斗争总是充满牺牲,后来的日子里,萧华追随毛主席出生入死,历经战斗,屡次受伤,九死一生,他的家人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35年,萧华的父亲萧能赇、母亲严招胜、大叔萧能岩、小叔萧能隆都是共产党员,先后为革命壮烈牺牲。
无独有偶,毛主席也先后有6名亲人为革命捐躯,两位忘年交有了更深的共鸣。
不久后,毛主席把萧华交给红四军政委罗荣桓,说:“这孩子日后会有大出息。”
毛主席有过很多得意的门生,但像萧华这样得他言传身教,亲授真传,绝无仅有。萧华为革命牺牲了四名至亲,这是他的不幸,但有了毛主席这样一位伟大的导师,萧华又是幸运的。
毛主席毫不掩饰对萧华的喜欢,有一次请萧华吃饺子时,他对着萧华唱起了山歌:
“兴国出了一个小娃娃,他的名字叫萧华,哎哟……”
在毛主席的关心下,参加红军的萧华如鱼得水,他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4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6岁任红军团政委,17岁任红军“少共国际师”政委,22岁任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25岁任八路军115师政治部主任兼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
毛主席到底有多关心萧华呢?萧华的终身大事,就是在毛主席关心下解决的。
参加长征的红军有男有女,其中年龄最小的一名女红军,叫王新兰,只有11岁。
与萧华不同,王新兰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她的叔叔是一名中共党员,在叔叔影响下,王新兰的哥哥姐姐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王新兰因为年龄小,不引人注意,经常充当“秘密交通员”,帮助叔叔传递秘密文件。
这一点,王新兰和萧华倒是有着惊人的相似。
在延安时,年轻有为的萧华结识了年轻漂亮的王新兰,在罗荣桓的牵线搭桥下,两个优秀的年轻人确立了恋爱关系,俩人郎才女貌,天生一对,人人羡慕。
抗战爆发后,萧华奉命在山西前线抗日,和王新兰长期两地分离,日夜思念。有一天,毛主席在延河边散步,遇到王新兰,有人向毛主席介绍说王新兰是萧华的恋人。
原来是萧华这个小鬼的恋人,毛主席又开起了玩笑:“想见萧华吗?”
没想到王新兰比萧华更机灵,回答说:“心里想,嘴巴不想。”
毛主席哈哈大笑,这个王新兰,口齿伶俐,比萧华还厉害哟!
1939年,萧华率部转移山东前,毛主席专门拍电报告知萧华,说要把王新兰给萧华送过去。
萧华收到电报,大吃一惊,也深受感动,他给毛主席回电说:
“来电已悉,国难时期,一切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个人问题,无须顾虑。”
但在1939年11月下旬,毛主席还是“排除万难”,把王新兰从延安大后方不远千里,“送”到了远在山东前线的萧华手中,王新兰在军中与萧华喜结良缘,正式结为夫妻。
1949年,萧华出任第四野战军第十三兵团政委。
这一年,萧华只有33岁,而他的兴国老乡、大他19岁、当初组织发动“兴国暴动”的陈奇涵,同时期担任东北军区参谋长,两人级别相当,萧华以惊人的成长速度,追赶上了这位“老大哥”。
萧华每走一步,每晋升一次,都在刷新自己的最年轻记录,始终是我军最年轻的军政干部。
1949年3月31日,萧华担任第四野战军第十三兵团政委不久,毛主席在北平接见第四野战军高级干部,席间见到了多年不见的萧华。
“萧华,你我多年不见,可是我的耳朵长的很,你一时司令,一时政委,一时山东,一时东北,出息好大哟!”
毛主席笑着对萧华说。
这是毛主席对萧华一贯的语气,幽默里带着一丝宠溺,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
萧华干脆地回答:“请主席放心,我一定打好仗,解放全中国!”
1955年9月27日,开国将帅授衔典礼在怀仁堂隆重举行,周总理亲自为上将授衔。
萧华还记得,当初自己当“少共国际师”师政委,就是周总理的提议。无论毛主席、周总理,还是刚刚被授予元帅的罗荣桓,都对自己关照有加,没有他们的关心,就没有今天的萧华。
几天后,中南海,毛主席的书房。
毛主席穿着他那一身肥大的睡衣,抽着烟,坐在沙发上,跟萧华聊天。
说话间,毛主席突然神色一黯,说:“不知为什么,今天忽然想跟你谈谈你我的家世。”
“你我都犯杀气,当了一回共产党,我家死了六口,你家死了四口。”
萧华默然,为了革命,自己失去了四位至亲,而毛主席,却失去了六位亲人。
…………
毛主席和萧华已经聊了三个小时,戎马倥偬,他们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像这样聊天了。今晚的场景让萧华想起了二十多年前,自己搭一张小床,就睡在主席身边。
最后,毛主席望着萧华,眼中充满了期望:“你很年轻,经历过一些事情,要好自为之。”
萧华点了点头,因为有了毛主席,自己才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在毛主席面前,自己是透明的,连内心都是纯净的、透明的,自己一定永远会忠于毛主席,萧华暗暗对自己说。
1961年清明,时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的萧华回到故乡,一别数十年的故乡。
时值三年自然灾害,生活极其困难,萧华自费住在兴国县招待所,接待部门专门制定菜单,为萧华安排“三牲”荤菜,萧华得知后严令拒绝,交代只准做南瓜、土豆、芋头、青菜,不许见荤腥。有一天,厨师悄悄地加了一道炒鸡蛋,萧华吃了一口,立刻下令分给乡亲吃。
第二天,萧华偕妻子王新兰,到母亲牺牲的九山岭上祭奠。
当晚,萧华心潮起伏,奋笔疾书,吟成一首《哭严招胜同志》:
辞别故乡去远征,母亲送别五里亭,儿跟毛委员去杀敌,娘在家乡干革命,红旗插到南京城,公忙勿忘寄家音,征师凯旋回兴国,山歌满道迎亲人,青松挺拔严招胜,鞠躬尽瘁为人民,凭借黑夜才狼嚎,雄居东江唱黎明,烈士忠骨埋桑梓,鲜花朵朵祭英灵。
1964年,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全军准备开展纪念活动,时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萧华接到了有关单位的约稿:萧华将军,您当年亲历了长征,给我们讲讲长征的故事吧!
这时的萧华,身体健康已经出了问题,医生嘱咐要多休养,避免过度劳累,但萧华想到参加长征的艰苦岁月,想起多少同志牺牲在长征路上,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今天的和平,自己作为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参加者、幸存者,有责任、有义务写一部记述长征、讴歌长征的作品。
1964年9月开始,萧华不顾自己的病情,全身心地投入了创作。
萧华文化程度不高,但他有真情实感,一个个不眠之夜里,他让自己完全沉浸在回忆中,回想当初长征路上的千辛万苦,回想一路走来经历的激烈战斗,彷佛重新走了一遍长征路,然后把自己的情感转化成文字,转化成一句句充满真情的诗句。
写着写着,萧华的眼前涌现出一个个牺牲的战友面容,他的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流,他也不擦,任由眼泪流淌,打湿了稿子。当写到《告别》、《过雪山草地》时,萧华一边流泪一遍写,根本不知道掉了多少眼泪,短短两个月内,他写完了十二首诗,命名为《长征组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短短两个月内,萧华的体重轻了好几斤。
1964年11月,《长征组歌》定稿,谱曲公演之后,轰动全国。
时间进入1966年,动乱开始了,很多开国将帅被卷入风波,萧华也不例外。
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准备揪斗萧华,周总理第一个站出来说话:“萧华同志从红小鬼到总政治部主任,跟随毛主席几十年,他怎么会反对毛主席,反对毛泽东思想呢?”
对方不服气,周总理继续说:“他是我看着长大的,他连衣服都穿不好时,我就认识他,他是毛主席调来的。《长征组歌》,你们能写出来吗?对毛主席没有感情能写出来吗?”
对方默然了,因为他们都看过《长征组歌》的表演。
在那以后,萧华“消失了”七年,他没有抱怨,默默承受着一切。
1983年6月,萧华当选为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尽管他身体抱恙,仍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67岁的开国上将萧华,题诗自勉:
“南征北战,饱尝风霜。青春献给民族解放,壮年织进祖国锦绣新装。老骥奋发,雄心激荡。四化征程搏风击浪,余辉焕发同样是满天霞光!”
1985年5月,69岁的萧华因胃癌病重。为缓解病痛,护士为他播放《长征组歌》。
有一次,护士问萧华:“《长征组歌》那么长,您最喜欢哪一句?”
萧华没有丝毫犹豫,脱口而出:“革命理想高于天。”
革命理想高于天。正是这样的信念,支持着萧华参加红军;正是这样的信念,支持着萧华走完长征;正是这样的信念,支持着萧华把毕生精力献给党,献给人民……
1985年8月12日,萧华病逝。弥留之际,他的最后一句话是:
“这么多年,是党把我培养大的,可我为党和人民做的事太少、太少了……”
时光荏苒,萧华将军离开我们已经35年,但他的精神犹在,他的《长征组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永远长征!永远向前!
时至如今,我们喜欢推崇天才,萧华的才干和成功为我们津津乐道,但成功岂有偶然?正如尼采所说:世间本来并没有奇迹,如果有的话,它只是努力的另一个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