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时,55位高级将领被授予上将军衔。按授衔时所在大单位和任职排序,陈伯钧时任南京军事学院副院长,在开国上将中排名三十五位。
陈伯钧原名陈国懋,字少达,号稚勉。1910年11月26日生于四川省达县(今达州)河市镇一个小康人家。1927年1月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第六期)。后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教导团。8月随队准备经九江前往南昌参加起义,途中得悉起义军已转移,9月参加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虽然没能赶上南昌起义,却参加了秋收起义,和陈士渠一样,也是老井岗,可谓嫡系中的嫡系。9月19日,跟随毛泽东进军文家市,参加“三湾改编”。在井冈山曾被毛泽东选派到袁文才率领的农民自卫军,但因为没有搞好同袁文才王佐关系,毛只好将他调出袁文才的队伍。
1928年,陈伯钧因手枪走火打死了战友吕赤,准备被执行军法,对于当时缺乏军事人才的井冈山来说,刚刚失去一个黄埔四期的,再杀掉一个黄埔六期的,着实不划算。于是毛委员刀下留人,判罚打手心一百下。
朱德上井冈山后,成立红四军,原井岗山人马被改编为31团,陈伯钧任31团1营1连连长,1929年1月,红四军下山出击赣南,陈伯钧留在井冈山养伤,并协助红五军守山。井冈山失守后,陈伯钧不幸在搜山时被捕,5月被营救出狱,1930年1月,陈伯钧任红六军第一纵队参谋长。同年7月红二十军成立,陈伯钧任参谋长。1930年秋打吉安后,陈伯钧幸运地与毛泽东重逢,向毛泽东要求回红四军工作。11月,陈伯钧被任命为红三军主力第七师师长, 1932年7月初升任红十五军军长,1933年1月起任红五军团参谋长,因上书反映对在反“围剿”中的指挥错误的意见,被降为红13师师长,而他率领红13师屡克强敌,被中革军委誉为“红军坚师”。 1934年8月获二等红星奖章。1934年10月率部从兴国出发参加长征,长征途中,陈伯钧任被誉为“铁流后卫”的红五军团参谋长(军团长董振堂、政委李卓然),赢得了“铁屁股”的美誉。一、四方面军会师后,陈伯钧调任红四方面军第9军参谋长,在四方面军因反对张国焘险被“当场击毙”。二、四方面军会师后,陈伯钧调任红二方面第六军团军团长。毛曾亲笔致信陈伯钧:“伯钧同志:闻你在六军,为红军庆得干才!”
陈伯钧有文化,会写材料,受过正规军事训练会打仗,在苏区和红四时期都紧跟毛泽东,算得上军政双优加之跟毛泽东私交不错,所以毛泽东非常欣赏他。红军时期陈伯钧地位极高,是红三军主力7师师长,又是红五军团的领导人之一(参谋长),后来长征中调到过红9军,因为是毛的心腹所以坐过冷板凳,后来调任红六军团军团长。这个资历妥妥是大将的资历,而且红一,红二,红四都呆过,小山头就是红三,红五,红六,红九,再加上和毛泽东的关系,不出意外大将没跑。
抗战爆发之初,红六军团改编为359旅,陈伯钧任旅长(王震是政委),谈到著名的359旅许多人就想到王震,而其第一任旅长陈上将则被淡忘了。就在这时,发生了所谓少将旅长名片事件,此事的大致说法是:红军刚刚改编为八路军不久,一位旅长到延安见毛泽东,递上了“少将旅长”的名片。毛泽东先有三分不快。随后,毛泽东问了几个有关部队的问题,该旅长的回答令毛泽东不是很满意,于是毛泽东斥之:“什么少将芝麻酱!”这件事发生在1937年秋,后来传遍了边区。随后,毛泽东决定陈伯钧离职去调任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负责主管全校的教学工作。由此也为他在建国后到南京军事学院从事军事教学工作埋下了伏笔。直到1943年1月,陈伯钧被任命为385旅副旅长,协助王维舟旅长,驻防甘肃庆阳。
抗战胜利后,陈伯钧先从事军调工作,后又被调到军事教育和地方军区等工作,直到1948年5月,才重上战场,参与指挥长春之战,之后平津战役中,他所在的兵团执行的是包围北京的任务,敌人再次不战而降。直到后期衡宝战役和带传奇色彩的湖南剿匪,他才算真正地独当一面,一展才华,不负“红军干才”之名。
相对前半生,陈伯钧上将算是高开低走,早期算是毛泽东的铁杆,和毛泽东关系非常密切,到延安自然如鱼得水,但少将旅长名片事件让毛很生气,加上陈上将当时也有点恃宠而骄,仗着和毛泽东关系好,做事有点没分寸,比如张口闭口称毛泽东为“老毛”,又比如干涉毛泽东婚事,对毛泽东缺乏足够的尊重,从此陈上将的生涯就坎坷起来了。干过教育,干过地方,干过参谋,但基本都是副职。这让陈上将的出镜率大为降低,也变成了一个不那么有名的上将了。解放战争后期只能接任黄永胜(又一个老井岗)当45军军长。
建国后,陈伯钧在完成湖南剿匪任务后来到南京,辅佐刘伯承建设南京军事学院。1955年虽然被授予上将,但始终没有担任重要职务,加之陈伯钧性格耿直冲动,可能被抓到些小辫子,1958年和1966年以后都受到冲击。值得安慰的是,陈上将在1962年9月接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这原来是元帅担任的职务,1974年2月6日在陈伯钧在北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