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8月,原东北军营长李华堂率吉林自卫军一部在依兰县小土城子联合当地抗日武装组成中国自卫军吉林混成旅第2支队,共400余人,在刁翎、林口、勃利一带进行抗日活动。1934年,在反对日伪军"讨伐"中大部溃散。1935年2月,其余部加入东北反日联合军总指挥部下属部队,随后参加了方正、刁翎、三道通等战斗。1937年1月,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9军,李华堂任军长,李向阳任参谋长,辖3个师,约1000人。3月,参加了攻克依兰县城战斗。5月,第1、第3两师合并。6月,中共北满临时省委为加强领导力量,调第3军第1师政治部主任李熙山(许亨植)任第9军政治部主任。"七七"事变后,第2师一部向勃利、宝清远征,军部和第1师活动在依兰、方正和牡丹江两岸。1938年5月,魏长魁任政治部主任。在残酷斗争面前,李华堂丧失信心,阻止第1师西征。魏长魁率第2师第4团等部70余人随抗联第3军一部远征黑嫩平原。途中,魏长魁身负重伤后牺牲。同年冬,王克仁任政治部主任。1939年5月,第9军编入东北抗日联军第3路军,其第2师编入第9支队。7月,李华堂叛变,第9军大部瓦解。1940年,第9支队坚持在黑嫩平原开展游击战,后转移至苏联境内编入东北抗联教导旅。
第9军在1935年前[1] ,尚未遇到第3军和第5军时,处境相当艰难。尽管他们系旧吉林自卫军的残部,但由于在当时还是坚持抗战的,所以在各方面想尽了方法去援助他们。于是他们藉着这个力量便飞跃地发展起来,而活跃于依兰、方正、勃利一带。但是不久,当1938年,松花江下游反日运动受到打击时期,李华堂突然地变节而率了部下投降了敌人。同时九军的政治部主任魏长魁(中共党员)也光荣的战死。可是,其部下的郭铁坚,耻于李华堂之屈膝辱国,当时曾宣布李华堂为祖国叛徒,他自己高举着光荣的抗联九军的旗帜,继续地坚持着抗战。他们经过了几度的长途跋涉,击溃了敌人数次的讨伐,终于在1942年的嫩江江畔一役,他也竟为祖国而光荣的牺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