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到

登录
首页
人民英雄纪念碑
英烈名录
英雄名录
抗疫英雄
寻找英雄

周邦新

职务: 中国核材料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四川省电子显微镜学会理事长、上海市显微学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学部评委等职务

家庭地址: 江苏吴县

出生日期:1935年12月  

详细事迹

1949年苏州和上海解放后不久,周邦新的三个姐姐先后参加革命。1950年,国内掀起了抗美援朝运动,学生“参干”进入高潮,当时周邦新就读于苏州第一中学高中,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后逐渐认识到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的紧密联系。当时国家正需要大力发展工业,战争前线需要钢铁材料制造武器。凭借着这一朴素的念想,周邦新在1952年的高考志愿书上面填写了:北京钢铁工业学院。





    1952年,怀揣着投身钢铁工业建设的理想,周邦新作为第一届学生踏入了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的大门,在这所满载着北洋大学、唐山交通大学等五大著名院校矿冶学科炫彩光华的学校中开始学习。周邦新和其他同学一样,将钢铁工业视为自己的终身事业,迫切地想要学习炼钢和炼铁方面的专业知识。不过,由于大多数同学抱着相同的信念,希望就读钢铁冶金专业的同学特别多,于是学校号召青年学生学习金相热处理等其他专业,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培养钢铁工业需要的人才。周邦新想,调剂专业是学校的需要,自然也是党和国家的需要,于是就响应号召将专业改换为金相热处理。虽然当时对“金相热处理”一点都不了解,不过一想到这是党和国家的需要,也是钢铁工业的需要,周邦新的学习立刻就有了动力。





    钢院那时生活条件并不算好。第一年,由于校舍正在建设,周邦新和同学们都寄居在清华大学的校园里,那时刚刚兴建的“八大学院”都在清华大学上课。清华园中“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十分浓厚。第二年,钢铁学院的校舍初具规模,荒芜的满井村成了胸怀矿冶理想的钢铁学院师生们的主战场。由于建校伊始环境简陋,周邦新和同学们最初只能在大席棚里面上课。课后,由于宿舍还没有安装电源,周邦新和同学们只能在宿舍里面点蜡烛自习,微弱的烛光也让他的视力急剧下降。教学条件虽然十分简陋,但是钢铁学院的老师们上课都十分投入,学生们的学习动力也十足。回忆起大学时的学习生活,周邦新印象最深的老师就是柯俊和徐祖耀。柯俊先生主讲金属物理课程,枯燥的相图和相变被柯先生讲得生动鲜活,尤其是柯先生用幻灯投影出他在英国研究贝氏体相变时的显微组织照片,通过仔细分析显微组织形貌的变化,揭示了相变过程的深奥机理,点燃了周邦新对研究金属材料的兴趣。周邦新回忆:“柯先生和徐先生讲课时都不是简单地罗列理论知识,而是将自然科学规律与个人研究体会融合在一起,深入浅出,通过极具条理性的逻辑推理得出最终结论。每一个观点的讲授都让我印象深刻,可以说正是这些大师们的授课方式和讲解内容点燃了我对材料科学的兴趣。”





    除了在课堂上孜孜不倦地求学,周邦新还积极参加一些生产实践活动。钢院建校伊始就确立了鲜明的实践教学特色。所有学生都要积极参加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到工厂去参观、实践,在生产一线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周邦新也不例外。在工厂的热处理车间,周邦新虚心地向工人师傅学习炉温控制的技巧,跟随着工人师傅通过观察炉火颜色判断炉温。他努力将手、眼、脑协调起来,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终于学会了现场判断炉温的本领。后来在英国访问工作期间,周邦新通过肉眼判断实验室的盐浴炉温度显示不准确,英国同行一开始对他的判断充满质疑,但是通过更换热电偶重新测量温度后,证实周邦新的肉眼判断完全准确,这个“绝活”让英国同行称赞不已。





    回想起自己在钢铁学院的学习生活,周邦新动情地说:“我在上大学前对于钢铁材料方面一无所知,在钢院四年的学习生活我不仅学到了扎实的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也坚定了投身祖国建设的决心和信念。”诚然,为钢而动的周邦新从钢铁学院扬帆起航,开始了他绚丽恢宏的人生旅程。





    研发硅钢,献礼国庆





    1956年,大学毕业的周邦新分配到了坐落于北京的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来到物理研究所后,周邦新开始接触真正的研究工作,他被充满奥秘的自然科学现象和规律深深吸引。在物理所,周邦新遇到了从国外学成归来的科学家颜鸣皋、李恒德和陈能宽,他们严格的学习态度和严谨的科研作风让周邦新受益匪浅。颜先生把英文资料一边念一边为他讲解的情景,李先生利用碘化法提纯钛实验时把零点零几毫米细的钨丝和粗钨电极连接到一起的方法画在纸上交给他的情景,周邦新至今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在几位先生的指导下,周邦新很快掌握了铜板织构和碘化法提纯钛两个课题的研究实验方法,并做出了有意义的成果。





    1958年,轰轰烈烈的“大跃进”运动开始了,周邦新和同志们开始讨论如何用研究成果向祖国献礼。当时,德国人首先报道了铁硅合金中获得了集中的立方织构,由于保密原因,制作过程在文章中并未叙述。在金属材料领域,用铁硅合金轧成的薄板一般称为硅钢片,是广泛应用的软磁材料,这种金属晶体的[001]方向是易磁化方向,因此如果能在加工过程中把每个晶粒的[001]方向都按一定的方向排列起来,就可以大大提高硅钢片的磁性性能。在世界范围内,将[001]方向沿薄板轧制方向排列起来的单取向硅钢片已经于1935年研制成功并在工业上得到推广应用,而如何制备双取向硅钢片却一直是一个难题。双取向硅钢片的优点在于,不仅沿着轧制方向是[001],垂直于轧制方向也是易磁化的[001]方向,这样就形成了立方织构。但是,铁硅合金的晶体结构与铜、铝等金属不同,获得立方织构不是那样容易。在那个热火朝天的“大跃进”年代,物理所的同志们为了向祖国献礼,很快将研究“铁硅合金中立方织构的形成”确立为重点课题,主要参与者除了周邦新,还有曾在国外从事过金属变形、再结晶和织构研究的陈能宽先生。在“以钢为纲,全面跃进”口号的指引下,物理所的同志们都干劲十足,周邦新和同事们不分昼夜地开展研究工作,制定了阶段性的献礼计划,推动了研究工作的进程,当年年底试验便取得了成功。





    1959年,苏联科学院为了庆祝我国建国10周年,向中国科学院约稿,周邦新参与的《铁硅合金中立方织构的形成》被确定为其中的一篇。周邦新在陈能宽先生的指导下开始了文章的起草,他在图书馆待了两天,写了近万字,将自己的研究结论和实验心得分条目罗列起来。后来,周邦新的文章初稿经过陈能宽先生的修改和翻译,赶在10周年国庆前发表在苏联《金属物理与金相学》杂志上。这项研究工作在国外刚刚发表结论的一年内便宣告成功,获得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也开启了周邦新的学术人生。提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周邦新感慨颇深:“那个时候为了祖国工业发展的需要,不畏艰难地拼命工作,最终取得了成果,同时也树立了自信心。从那时起我深刻地认识到:国外人能够做出来的,我们通过认真踏实地工作,也一定能够做出来!”硅钢片的研究经历在周邦新的心中埋下了坚定的信念,这个信念驱使他在后来的学术生涯中能够不断攻坚克难,屡获佳绩。


其他英雄

  • 郭征 八路军第120师独立1旅参谋长

  • 王宏坤 创建人民海军的领导人之一。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并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九、第十届中共中央委员。1988年7月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 彭绍辉 历任第一高级步兵学校校长、西北军区副司令员、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 宋庆学

  • 宋双来 政委

  • 耿军

  • 王继国 第1军7师20团6连3排排长

  • 白求恩 医生

  • 罗世文

  • 田计强 辅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