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9月27日,汪德熙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省灌云县。
1929年夏,汪德熙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在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学习。
1931年,汪德熙考上清华大学化学系学习 [3]。
1935年,汪德熙从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继续在该系读研究生,在化学家张大煜的指导下,发表《关于农业纤维素原料用两步法制高韧性纸浆》和《有机物电解还原》等论文。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汪德熙曾在八路军冀中军分区供给部从事炸药研制工作。
1938年,汪德熙先后担任中国大学化学系讲师、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化工系助教。
1941年,汪德熙考上清华赴美公费留学,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系读研究生,并进行用连续电解法将葡萄糖还原为甘油代用品辛六醇的研究。
1946年,汪德熙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获得科学博士学位。同年,在美国Parker塑料工厂实习。
1947年,汪德熙从美国回到中国,担任南开大学教授(至1952年)。
1952年,由于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汪德熙转入天津大学,担任化工系系主任(至1960年)。
1956年,汪德熙被邀请参加全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工作,主持《稀有金属》、《钛冶金》两个专题规划的编写。
1960年,汪德熙调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后,历任副所长和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副院长。
1980年11月,汪德熙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6]。
1983年,汪德熙担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核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
1985年,汪德熙担任核工业研究生部主任。
1990年,汪德熙担任中国核学会第三届理事长。
1991年,汪德熙担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高级顾问,核工业部研究生部名誉主任。
2006年8月8日21时15分,汪德熙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