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福生(1904~1984)开国中将,曾任广州军区副政委、今株洲市渌口区渌口镇福生村人
株洲市渌口区渌口镇福生村是独臂将军、开国中将晏福生的家乡。这里钟灵毓秀、万木争荣,是一个锦绣如画的美丽地方。1919年,年仅15岁的晏福生从这里出发来到安源,参加革命并在井冈山成长为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从此他爬雪山、过草地、抗日寇、打“老蒋”,屡立奇功,千难万险,两次逃脱追捕,两次受到追悼,两次寻找部队,两次荣获嘉奖,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他也逐渐成长为人民军队的高级指挥员和优秀的政治工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他先后担任湖南省军区副政委、广州军区副政委。“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尽折磨、九死一生,但革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他的一生富于传奇,充满了戏剧性色彩。战友们说他是“军中福将”,毛泽东称他为“军中奇才”。
晏福生1936年10月在罗家堡战斗中右臂负伤,虽半生独臂,却一身许国
晏福生 原名国金,株洲市渌口区渌口镇福生村人(原株洲县仙井乡陈家山村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生。15岁到安源做工,民国12年(1923)参加安源路矿工人运动,任俱乐部代表。民国14年(1925),安源“九月惨案”后,回醴陵从事农民运动。民国15年(1926)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复去安源路矿工作,任工人纠察队队长,配合北伐军作战。“马日事变”后,参加农军攻打长沙的战斗。民国17年(1928)1月,参加醴陵暴动,任赤卫团排长。5月加入中国工农红军,负责湘东特委和井冈山根据地之间的联络。民国19年(1930),参加湘赣根据地历次反“围剿”战斗,任湘东南独立师第三团副官,红八军第二十二师四十九团特派员、团政委,红六军团十八师政委,第十六师政委,西路军总部教导团政治委员。
民国23年(1934)3月,率四十九团随红六军团先遣队长征,10月进入贵州,与红二军团会师。11月,率四十九团作红六军主力军在永顺十万坪击溃陈渠珍2个旅的战斗,俘2000余人,缴枪2000多枝,活捉旅参谋长,为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打开局面。民国24年(1935)2月。任红十八师政委,11月任红十六师政委,抢渡澧水,突破沅水封锁线。民国25年(1936)6月,与四方面军在四川甘孜会师。同年10月,在甘南天水罗家堡战斗中右臂负伤,只身滚到山坡下,躲在小窑洞里,强忍疼痛。几天后,爬出窑洞,装成乞丐,夜行晓宿,躲过巡逻哨兵,在通渭县找到部队。被送往医院治疗,因伤口感染被截肢。11月,任三十一军警卫团政委。
晏福生与夫人马忆湘合影,马忆湘也是有名的女红军
抗日战争开始后,入抗大学习。民国27年(1938)5月,任三五九旅七一七团政委,率部在晋西北和晋察冀对日寇作战,在陕北参加反击敌军、保卫延安的战斗。民国30年(1941),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用一只手带头参加劳动,成绩显著,被授予“生产英雄”称号。民国31年(1942)11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第一旅副政委。民国33年(1944)11月,任三五九旅副政委。民国34年(1945),任八路军第二南下支队政委,率部挺进河南新安地区,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东北民主联军三五九旅政委、东北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一师政委、东北野战军第四十七军一三九师政委。先后参加开辟北满根据地、东北剿匪、保卫四平、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战斗和辽沈战役。民国37年(1948)9月,在黑山阻击战中,他指挥部队坚守阵地3昼夜,出色完成阻击任务。随后,率部参加平津战役。民国38年(1949)6月,任四十七军副军长,率部指挥宜章、沙市战役和解放湘西的战斗。
晏福生老家原来的房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湘西行署主任、湘西军区司令员。在湘西剿匪中,他精心组织部队,依靠各族人民,消灭10万余土匪。1952年8月,任湖南省民政厅厅长。1953年11月,任湖南省军区副政委。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一级解放勋章。1957年7月,被授予一级独立勋章、“八一”勋章。1961年5月,任广州军区副政委、军区党委监委书记。
“文化大革命”开始,晏福生被广州军区司令员黄永胜内定为贺龙“死党”,将他囚禁,实行车轮式逼供,捏造伪证。生活上的折磨,使他的身体一天天消瘦,视力一天天下降,最后,走路也力不从心。不管怎样逼他、斗他,他始终坚信党,坚信共产主义事业,坚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不说一句违心的话,不做一件违心的事。
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他重返工作岗位,出席中共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是中共七大、八大和十二大代表,第四、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84年4月在广州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