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戏言 ,说开国将领中阎红彦上将的军衔是“捡”来的。
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要知道,1955年,我军第一次评定军衔时,主要是参考苏联的制度来进行的。
苏联是设置有一个大元帅军衔的,当时,拥有这个军衔的人就是斯大林。
那么,我军要评大元帅,则这大元帅的军衔非毛主席莫属。
的确,授予毛主席大元帅军衔乃是四海咸服,众望所归。
但毛主席感到评衔工作难度太大,决心作个表率,他对前来劝说自己接受大元帅军衔的彭德怀、罗荣桓、宋任穷、赖传珠等人说:“你们搞评衔,是件很大的工作,也是件很不好搞的工作。我这个大元帅就不要了,让我穿上大元帅的制服多不舒服呀!到群众中去讲话多不方便呀!依我看哪,现在在地方工作的同志都不评军衔为好。”
按照军官服役条例,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领导人也是应该授衔的,而且应该授元帅军衔。
但他们都赞成毛主席说的“现在在地方工作的同志都不评军衔为好”,推让开了元帅军衔。
之后,本该评大将军衔的李先念、邓子恢、张鼎丞等人也推开了大将军衔。
那么,此后,还有谭震林、杨尚昆、滕代远、程子华、郑位三、耿飚、何长工、冯白驹、周保中等在军界威望素著的人物因为当时离开了军队,也都没被授予军衔。
后来被授予开国上将的阎红彦,却很早就离开了军队转入地方工作了。
在1949年冬,他任川东行署主任、川东区党委第一副书记,负责领导当地人民进行土改、恢复和发展生产。
从1952年到1954年,任四川省委副书记、四川省人民政府副主席。
而在1955年这年,他除了任四川省委第四书记外,又兼副省长及重庆市委书记。
按照毛主席说的“现在在地方工作的同志都不评军衔为好”这一原则,他应该是无缘参与授衔的了。
但是,红军共由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陕北红军四部分组成。
陕北红军的领军人物刘志丹过早牺牲,使得陕北红军已经没有人符合授予元帅资格的人。
虽然大将军衔中的徐海东算是陕北红军的半个代表,但上将军衔尚无适合人选。
本来嘛,陕北红军中的贺晋年是比较符合上将的标准的。
但他受高岗影响,最初被拟评为大校,是在毛主席的干涉下,才讨论评为少将。
如果陕北红军一个上将也没有,就比较尴尬了。
因为高岗,毛主席想起了阎红彦。
阎红彦刚正不阿,光明磊落,对党高度忠诚。
阎红彦和高岗之间有过一段恩怨,不为私,只为公。
1940年,高岗想搞革命投机,私下里找阎红彦,想让阎红彦证明他是陕甘红军游击队队委会委员,他一脸无辜地说他在临真镇战斗中是被队员架着离开阵地的,并不是人们所指责的临阵脱逃。
阎红彦毫不留情面地揭穿,说高岗是妄想把自己包装成陕甘游击队的领袖,其当年的真实底细,仅仅是陕甘游击队三支队二大队的政委,不是什么队委会委员。
随后又指出,在临真镇战斗中,并没有人架着要他离开,相反,他当了逃兵,大家拦都拦不住。
阎红彦说:“为了这事,大家都很窝火,队委会决定开除了你的党籍。本来嘛,叛逃者凡被捉到者一律枪毙的。不过,你是自觉回来的,当时考虑到你是主动回来的,就只给了你留党察看的处分。”
高岗恼羞成怒,恶人先告状,反咬阎红彦“企图组织陕北师,向中央要权”。
高岗的指控实在是无厘头。
“企图组织陕北师”云云,其实是他本人提出的。
话说,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红军被改编成八路军,下辖三个师,其中,红一方面军改编成115师,红二方面军改编成120师,红四方面边改编成129师。
高岗认为陕北红军也应该改编成一个师,他找阎红彦商议,说要把这个意见向上反映。
阎红彦劝阻住了他,说南京政府只同意编3个师,再组建一个陕北师恐怕不会被通过。
高岗不听劝,还是向中央提议,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
最后,陕北红军没有改编成陕北师,而是被改编为八路军后方留守处警备第3团,阎红彦担任了团长。
高岗诬陷阎红彦“企图组织陕北师,向中央要权”,实在是贼喊抓贼。
到了1945年党的七大上,高岗积极活动,被提名为中央委员并进入政治局。
阎红彦当即提出了反对意见,说高岗有临阵脱逃和造假的劣迹,品行有亏。
但他的意见没能引起相应的重视。
也因为阎红彦和高岗有过这段过节,毛主席想起了阎红彦,想起了陕北师的问题,他有些感慨地说:“陕北师的问题,我当时没有处理好,这次上将名单中一定要有陕北红军的代表,我看阎红彦就是陕北红军的代表!”
于是,阎红彦就被评为了55位开国上将之一。
从这个角度看来,阎红彦的上将军衔真的有点“捡”来的意味了。
但话又说回来,阎红彦够不够格评为上将呢?
要老覃说,完全够格!
阎红彦是陕北红军的创始人之一。
在1927年,阎红彦就参加了由谢子长在陕北发动清涧起义。
起义失败后,阎红彦转入吕梁山区活动,他在孝义县娄底村成立晋西北游击队,他本人任大队长,经过一系列战斗,辗转回到陕北,与刘志丹、谢子长等人的队伍一起,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谢子长任总指挥,刘志丹任副指挥,阎红彦任第一支队支队长。
可以说,阎红彦和谢子长、刘志丹就是陕北红军的三架马车。
毛主席也曾公开评价说:“在陕北苏区、陕北红军、陕北党的建立过程中,除了刘志丹、谢子长,数阎红彦的贡献大。”
在1936年的渡河东征中,阎红彦给毛主席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当时,阎红彦负责筹粮、筹款,建造船只,各项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
毛主席大感满意,以后每谈论东征,必提阎红彦,称赞他为红军东征解决了渡河问题。
解放战争时期,阎红彦担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后改称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副司令员;淮海大战胜利后,第3纵队改为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阎红彦任政治部主任。无论是在副司令员还是政治部主任的任上,他都兢兢业业,凡事亲力亲为,参与指挥了许多重大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