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2月25日,国际友人、美籍专家,
阳早寒春在北京郊区农田中
原机械工业部顾问、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资深外籍专家、中国农机院畜禽研究所副所长阳早同志因病去世,享年85岁。1946年2月,受中国革命的影响,阳早同志来华工作。1979年10月,经组织安排,到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工作,任我院畜禽机械研究所副所长,在北京
沙河中国农机院农机试验站从事牛群改良和养牛机械化工作。五十多年来,阳早同志艰苦奋斗,坚韧不拔,事实求是,一丝不苟,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为我国奶牛品质改良和奶牛饲养机械化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为了表彰阳早、寒春夫妇为我国奶牛品质改良和养牛机械化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2002年底,中国农机院领导班子成员一致决定,授予研究了一辈子牛的阳早、寒春夫妇“中国农机院金牛奖(个人贡献奖)”。在颁奖大会上,当寒春从中国农机院院长、党委书记陈志手中接过奖杯和奖金时,全场响起了长时间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深深地蕴含着农机院人对两位老专家高尚人格的敬意。阳早因病去世后,农机院人相互传诵着阳早、寒春夫妇忘我工作作风和具有牛吃草挤奶的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他们的事业精神正在激励着农机院人奋发图强,做好每一件事情,多出精品,做强企业。
阳早、寒春夫妇的辛勤工作,不仅给试验站奶牛场创造了连年稳产、高产、盈利的效益,而且接待了国内外几百家单位、数以万计人次的参观和学习。
几十年来,阳早、寒春热爱中国,热爱社会主义,在工作中兢兢业业,艰苦奋斗,坚韧不拔,一丝不苟,实事求是,注重实际,讲求实效,关注职工工作、生活,关注干部工作作风等的优秀品德令人十分敬佩。
2003年12月25日,一位怀有一颗中国心的美籍专家———阳早在北京去世,在中国这片他奉献了一生的土地上永远闭上了眼睛。
我国三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引智工作。2004年春节前夕,温家宝总理接见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时,再次强调了做好引智工作的重要性。
阳早是我们最早引智工作时引进的专家之一。他从艰苦的革命时代,走过“文革”时期,经过大跃进运动,走到了改革开放的今天。他和中国一起经历了风风雨雨,为中国的奶牛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
2004年2月,笔者来到阳早生前工作的
小王庄中国农机院农机试验站,走进了承载着阳早寒春夫妇的信仰与奉献的地方。走进他们的办公室兼会客室时,寒春正伏案工作。后来才知道,当时寒春研究的就是阳早生前记录农场奶牛各种状况的工作笔记。
为信仰而来的专家
谈起阳早,夫人寒春很坦然,不见脆弱。她说,初次踏上中国国土的阳早还是个充满好奇与激情的年轻人。“1945年,我哥哥韩丁来过中国,回美国后,向同屋的阳早描述了这里的情况。阳早便对‘小米加步枪’的神话充满了好奇。二战结束后,在我姐姐的安排下,阳早以
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奶牛专家的身份来到中国。”这位年轻的专家在南方目睹了街边饿死的人群,见识了那种水深火热的生活。后来,他到了延安农场。“阳早在延安看到的是干部群众穿着一样的衣服,精神抖擞,和他在南方看到的景象截然不同。那里的积极向上让他觉得
心情舒畅。”不过,阳早最初并没打算长期留在中国。最终让他改变主意的是一场战争。
1947年春,
胡宗南率20万军队进攻延安。经过1年多的战斗,共产党领导的2万人民解放军
以少胜多。“我们的人数并不是两万,因为我们还有千千万万的老百姓。”这个伟大的胜利给阳早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寒春回忆说:“战争胜利后,阳早说,他原来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现在才发现,自己必须从‘零下’开始学。”面对笔者疑惑的目光,寒春笑着解释:“就是从基础的基础重新学习。”他们相信,拥有百姓支持和信任的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实现“解放全人类”的理想,他们愿意为“小米加步枪”的神话贡献自己的力量。“无疑,
毛主席对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来到中国,不是为了养牛,是为了信仰。”
从此,两位专家兢兢业业,为自己的信仰,也为中国的奶牛事业奉献着自己所有的热情与智慧。
离不开牛粪的专家
寒春1948年到了延安。第二年,在
延安窑洞里,阳早寒春结为夫
85岁的阳早因病去世
妇。接下来的半个世纪中,两人可谓夫唱妇随。阳早负责奶牛品种改良,而曾从事核物理研究的寒春则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为中国的农业机械化贡献力量。他们工作过的每一个地方都留下了深刻足迹:1949年,在陕北定边县他们的三边牧场,他们帮助当地进行牛、羊、马、驴的品种改良和疾病预防,并向农民传授机械化养牛的知识;1953年至1966年间,他们先后被调到西安牛场和草滩农场工作。其间,他们研发、改进的奶牛青饲料铡草机销售近100万台,至今仍是草滩农场乳品机械厂的主导产品之一。草滩农场的10年给阳早寒春留下的是美好的回忆。“我们喜欢那样的生活,吃穿是配给制,自己不用操心。我们只需要一心一意工作。”
1966年,阳早寒春服从组织安排,离开农村,调到北京工作。阳早任中国电影发行公司译校,寒春任对外文委图片特稿社译校。但是住在专家楼上的阳早并不开心。讲到这里,寒春笑着说:“他啊,离开牛粪就受不了。”
在他们的一再要求下,1972年,他们终于心满意足地回到了农场,开始了在小王庄中国农机院农机试验站的工作。这一干,又是三十多年。
踏着阳早的足迹,笔者走进凝聚他们夫妇共同心血的牛场。“现代化”与“牛性化”是主要特色。牛场有简单有效的通风和保暖设备,就连奶牛喝水的装备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牛场采用的紫花苜蓿干草饲料是阳早多年研究的成果。牛场采用的直冷式奶罐则是由寒春设计的。
身边人眼中的阳早
老年时候的阳早
笔者在阳早寒春的小屋里见到了从1986年就开始照顾他们生活起居的李女士。寒春称之为“全管部长”。谈起阳早时,她不时用围裙擦擦眼角,“他们从来不说苦。阳老每天早上都要去牛场转一圈,从不间断。他不挑食,我做什么就吃什么。对我们也特别好。”
与阳早寒春交往了十多年的中国农机院党委李书记谈起阳早时一脸感慨:“简而言之,阳早是个理想主义者。做人是这样,养牛也是这样。他希望人与人之间是透明的、友好的。他对工作的要求也是精益求精、决不搀假。”李书记介绍说,20世纪八十年代,牛奶紧缺。有人就说,每次清洗挤奶设备管道的水中也有奶,可以将这些水掺入奶中增加分量。阳早寒春坚决反对,真实、纯粹是他们的原则。
小王庄农机实验站陈副站长告诉我们:“什么是
白求恩精神,我是从两位老专家身上感受到的。老阳的敬业和奉献就是我们最有效的动力。在医院躺了两年零七天,一直关心着这群牛。而老阳去世的前天晚上,农场居然丢了8只小牛犊……”
一生为中国而活着
阳早的去世,让人悲痛。他在我们心目中的分量不仅仅来源于他为中国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更重要的是他留给我们的深深感动,以及由这种感动带来的责任。
如果有人问“现在还有那种为信仰而活的人吗?”“现在还有那种真心奉献的人吗?”阳早寒春将毕生精力都献给了中国,这就是最好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