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到

登录
首页
人民英雄纪念碑
英烈名录
英雄名录
抗疫英雄
寻找英雄

英雄网共找到 抗战 相关约 597 条记录

  • 李安甫

    职位:抗战老兵

    简述:李安甫,男,1925年出生,山东省德州市乐陵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抗战老兵。 1938年,年仅13岁的李安甫参加了八路军,先后担任司号兵兼文化教员,后又任班长、代理排长,并多次立功。抗日战争胜利后,李安甫参加了解放战争,曾荣立战斗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三次、三等功四次。 [1] 1983年,李安甫离休后回到家乡乐陵,一直义务担任红色教育辅导员,经常讲述抗战和革命故事,截至2019年7月义务作报告超过200场次。

  • 蒋光鼐

    职位:杰出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政治活动家,功勋卓著的抗日名将,淞沪抗战总指挥,民革的卓越创始人和领导人,新中国纺织工业的主要领导人

    简述:蒋光鼐(nài)(1888年12月17日—1967年6月8日),字憬然,广东省广州府东莞县虎门(今属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人,杰出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政治活动家,功勋卓著的抗日名将,淞沪抗战总指挥,民革的卓越创始人和领导人,新中国纺织工业的主要领导人。 [1-2] 蒋光鼐1913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参加过辛亥革命,曾任国民革命军师长,第十一军副军长,参加过北伐战争和中原大战。1930年任第十九路军总指挥、上将兼淞沪警备司令 [3] 。淞沪抗战时,蒋光鼐担任总指挥,率领十九路军将士奋勇抵抗,给日军以迎头痛击。日军对我军阵地及民宅、商店狂轰滥炸,发动了四次总攻,却均遭败绩,蒋光鼐指挥军队在闸北、江湾、吴淞、曹家桥、浏河、八字桥一带展开了多次战役,日军先后四次更换主帅,死伤近万人。淞沪抗战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气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新中国成立后,蒋光鼐历任广东省政府委员,纺织工业部部长,他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及民革第二、三、四届中央常委。1967年6月8日病逝于北京。蒋光鼐的骨灰先是存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1997年与蔡廷锴一同迁葬于广州19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将军墓。

  • 郑挺

    职位:抗战时期福州市委书记

    简述:1940年赴闽北接受任务途中被捕。1942年6月就义于三元集中营。

  • 王祯祥

    职位:抗战英烈、少将

    简述:黄埔军校第一期第六队毕业。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2军20师副师长。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

  • 李公朴

    职位:民主战士、民主同盟领导,主编《全民抗战》《民主教育》

    简述:李公朴(1902年11月26日—1946年7月12日),谱名永祥,字晋祥,号仆如,原籍武进县湖塘桥,在淮安出生。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杰出的社会教育家。1946年7月11日在昆明市遭国民党特务开枪暗杀,次日凌晨因伤重、流血过多牺牲。

  • 凌其昌

    职位:原新四军二支队四团二营五连任战士。抗战烈士

    简述:凌其昌(1915年—1941年),宁德周墩特种区(今周宁县)纯池乡莲地村人,1934年3月参加革命,原新四军二支队四团二营五连任战士。

  • 黄兆富

    职位:抗战英雄

    简述:黄兆富,男,江苏六合人,1910年,出生在六合程桥镇油坊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4年12月22日,在日军对其所在村庄进行报复性“扫荡”过程中被捕牺牲。

  • 盘加新

    职位:抗战老兵

    简述: 盘加新1917年出生,兄弟5人,除两个弟弟未及成年去世外,大哥盘加力、二哥盘加克在抗日前线牺牲。1940年,盘加新从嘉禾县返回新田参军。盘加新至今清晰地记得,自己随同新兵队伍从新田出发,走了三天,在郴州坐上火车,因前方桥梁被日军炸断,到湘潭 下车。然后,徒步经过宁乡、益阳、常德,到达慈利县参加新兵训练。仅仅训练了一个月,编入国民革命军73军77师230团第三营机枪连。

  • 黄作梅

    职位:联络员兼翻译

    简述:香港沦陷后参加东江纵队,任港九大队国际工作小组组长,直接参与营救国际友人和盟军战俘。1944年10月东江纵队与驻华美军司令部进行情报合作,成立情报部联络处,黄作梅任联络员兼翻译。抗战胜利后获英皇授MBE勋章。1949年8月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以此身份为掩护,暗中在香港从事情报活动。1955年4月11日黄作梅奉派参加万隆会议,所乘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遭到台湾保密局特工使用定时炸弹袭击,黄作梅不幸牺牲,终年39岁。

  • 张雅韵

    职位:上校团长

    简述:张雅韵(1898-1941),男,汉族,成都龙泉驿人。原系川军第三师王陵基部炮兵营长,作战勇猛,胆识过人。后因厌恶内战,退役还乡,隐居田园。抗日战争爆发,请求服役,随王陵基编组的第三十集团军出川抗战。被任命为该集团军战地军官教育团第二队队长。在训练中,以身作则,带领学员苦练抗日杀敌本领。1940年秋,被委任为第七十二军新编第十五师第四十四团上校团长。1941年春,南昌方面日军突然攻击上高第十九集团军防地。长官部急电三十集团军增援。王陵基令新十四师及新十五师四十四团驰援。遂率部兼程赶往,向日军侧背迅猛突击,给敌以沉重打击。3月24日,在水口圩战斗中,日军出动大批飞机助战,四十四团团部被炸,不幸阵亡。战后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部在长沙岳麓山修建“雅韵亭”以示意悼念,并追赠其为陆军少将。安葬于江西修水南姑桥大肚罗汉山。

  • 栾金兰

    职位:战士

    简述:栾金兰(1911-1942.5),山东齐河人。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他看见日寇在我中华大地上耀武扬威,占我河山,杀我同胞,掠我财产,毅然于1942年2月参加革命,成为山东省齐禹县一区队一名炊事员。1942年5月在日军的一次扫荡中,齐禹县一区队被鬼子包围,经过殊死搏斗,除部分突围,栾金兰与其他10多名同志终因寡不敌众,最后壮烈牺牲。栾金兰牺牲后,被安葬在齐河刘桥抗战牺牲烈士陵园。

  • 于渊

    职位:中央委员

    简述:早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历任川军排、连、营、团、旅长、宪兵司令、少将参军等职。1926年在震惊中外的万县“九·五”事件中,受朱德、陈毅的影响,率部痛击英军。从而以“爱国军人”“民族英雄”闻名于世。1930年,经中共四川省委秘密任命为江津兵变前敌指挥。起义失败后,又借任川军21军教导师第二旅旅长职务之机,于1935年在四川宝兴观音梁厂隘口,接受红四军指挥部的秘函,让红军通过隘口向毛尔盖进发。事发后被撤职,东渡日本考察。抗战前夕,从日本回到成都。通过中共川康特委负责人罗世文、张曙时介绍与党内同志联系,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44年被选为“民盟”四川省支部执行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于渊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进行民主革命斗争。李公仆、闻一多被害事件消息传到成都后,1946年6月16日,他与张澜、杨伯恺一道在成都蓉光电影院为李、闻举行追悼大会。在特务冲进会场时,挺身保护张澜先生,并通过舆论界,对国民党当局的无耻行径进行了猛烈的抨击。1947年6月2日被捕,在狱中秘密发展组织,团结教育革命青年,是狱中对敌斗争的主要领导者之一。1949年12月,民盟中央全会增选于渊为中央委员,同月7日被国民党杀害于成都十二桥边。

  • 胡其恩

    职位:职员

    简述:胡其恩(1919-1949.11),四川简阳人,1919年出生。中学时因反对反动官员被开除学籍。后考入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农艺系读书2年,因家境贫寒,被迫停学。1941年冬考入重庆农民银行训练班,1942年春分配到成都农行当职员,他非常关心国家大事,常说:“国民党腐败无能,非推翻不可”。抗战胜利后,他订阅《新华日报》,收听延安广播,学习毛主席著作,参加了成都地下党领导的“职工联谊会”,经常回川大参加革命活动。银行当局认为他是危险人物,调往重庆北碚农行。胡离开成都后,仍与成都保持联系。1948年成都发生四九血案,他立即写信慰问受害学生,痛斥国民党反动派。不料这封信落人特务手中,同时还查出他向香港邮购进步书刊的汇款单,这样他就以共产党嫌疑犯遭到逮捕,关进渣滓洞。在狱中,他担任单线传递消息的秘密联络员。坚定的革命信念,把胡锻炼成一个革命的乐观主义者,他总是说:“不要紧,一切都会好的”,他把牙刷柄磨成一个红心的形状,请人转交一位亲密战友作纪念,表示他热爱中国共产党,忠于人民的一颗红心至死不变。1949年11月27日,胡其恩在渣滓洞大屠杀中壮烈牺牲,年仅30岁。

  • 单本善

    职位:重庆《陪都晚报》主笔、《义声报》总编

    简述:单本善(1911-1949),山东省巨野县人,地下工作者。抗战开始后到重庆,做过税款押解员和晚报编辑、小学教员。1943年,重庆民治新闻专科学校肄业。1946年,考入社会大学经济系。常写杂文揭露国民党黑暗统治,为敌特忌恨。1949年9月18日,单本善被捕关押在“新世界”看守所,他始终坚贞不屈。同年11月29日被押至重庆郊外歌乐山上松林坡(松林坡位于重庆中美合作所内)刑场杀害。死后被葬于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

  • 耿明

    职位:国民革命军营长

    简述:耿明(1898-1937),字元昌,青白江区城厢镇(原属金堂县)人,1898年生。幼时敏而好学,青年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毕业后,入国民革命军,驻湘、鄂、赣、苏等省,参加北伐战争。初任连长,后任政训官、军法官,以战功升任营长,授陆军中校衔。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耿明所部参加国民政府首都南京保卫战役,戍守长扛北岸的浦口。12月6日,南京危急,耿明奉命率部驰援,途中遭日机轰炸阻击,全营伤亡惨重,耿明身负重伤不能言语,送军医院抢救,医治无效,于12月26日晨逝世,时年39岁。民国27年抗日战争周年之际,金堂县政府在城厢镇家珍公园内建三棱形“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一座,碑面有国民党元老戴传贤题写的“耿营长明抗倭死事纪念碑”字样,碑座刻耿明传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耿明作为抗日牺牲烈士被民政部门载入史册。

  • 李家钰

    职位:总司令

    简述:李家钰,民国抗日将领,字其相,四川蒲江人。1937年抗战爆发后李家钰所部编入第二十二集团军,并率部入晋。1938年后,历任第二十二集团军副总司令、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等职。1944年春,日军发动豫中攻势,占领郑州、许昌、洛阳等地,李家钰奉命担任战区后卫总指挥,阻挡日军西进。同年5月21日,在陕县秦家坡高地遭到日军围攻,力战而亡,终年52岁。1945年葬于成都外南广福桥侧,并修建墓园。1984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 马本斋

    职位:司令员

    简述:马本斋(1901年 [14-15] ,一说1902年 [16] —1944年2月7日 [12] ),原名马守清, [12] 回族,中国共产党党员,河北沧州献县人。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的创建人,抗日民族英雄。 马本斋早年投身奉军当兵,逐级升至团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因不满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毅然弃官返乡。全国抗战爆发后,马本斋在家乡组织回民义勇队,奋起抗日。1938年率队参加八路军,所部改编为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任总队长。次年教导总队改称冀中军区回民支队,任司令员。马本斋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在回民支队和广大群众中有很高威望。从1937年至1944年,马本斋率部经历大小战斗870余次,歼灭日伪军3.6万余人。他率领回民支队驰骋在冀中平原,英勇善战,威名远扬。毛泽东同志称其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1938年10月,马本斋加入中国共产党。 [4] 1944年2月7日,马本斋在山东莘县病逝。2009年9月,马本斋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1]

  • 黄涛

    职位:大队长

    简述:黄涛(1910-1950.2),1910年出生,崇庆县王场乡觉皇村人,1939年考人黄浦军校,为黄浦军校第14期学员。军校毕业后,随部队赴我省铜梁县等地宣传抗日,1945年抗日结束后,部队整编,黄涛任国民党第47师第127旅山炮营营长,驻防开封。身为国民党军官的黄涛对国民党的“积极反共,消极抗战”政策极为反感,总是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先后学习《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论人民民主专政》等进步书籍,了解共产党的主张,逐渐倾向革命。由于黄涛拒绝反共,阻止攻打解放军,被该营副营长、国民党特务刘金标告密至撤职。1947年初,黄涛借故回乡葬父,从此脱离国民党反动阵营,尔后在王场乡周围教书。1949年7月,为迎接解放,经进步青年白普华、黄青平2人介绍,黄涛参加了中共川康边临工委在安顺(今燎原)小学举办的“暑期补习班”,从此走上革命道路。1949年12月经中共川康边临工委批准,川康边人民游击纵队崇大新支队成立,黄涛任崇大新支队安顺区队王场反蒋义勇大队副大队长。1950年元月1日,他佩带兰底白边的川康边人民游击纵队徽章,率队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与川康边人民游击纵队崇大新支队在邛崃桑园镇举行的会师祝捷大会。解放初期,潜伏在川西地区的国民党特务和崇庆地区的少数封建地主阶级残余势力阴谋组织武装叛乱,黄涛奉命担任了搜集匪首行踪,摸清土匪叛乱的情报工作。1950年2月16日(农历大年三十),其时正是数千武装叛匪围攻县城的危急时刻,黄涛冒着生命危险,从王场至县城途中,观察叛匪兵力,收集叛乱情况,路经原西江乡韩家碾处,突遭王场镇匪徒伏击,壮烈牺牲。1997年,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黄涛为革命烈士。


  • 程安然

    职位:

    简述:程安然(1914—1945),山东省堂邑县人。1937年抗战爆发后即参加筑先纵队。改编后,在八旅二十二团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班长、排长、连长等职。1943年调任卫东特务大队副大队长。当时卫东局面异常艰苦,临清、馆陶、冠县的敌人对特务大队进行连续反复的“扫荡”,但他率领部队,勇敢坚决的与敌人做斗争,配合了对冠县八区的开辟,壮大了抗日武装。1944年春升任基干团参谋长。后赴平原分局党校参加整风学习。1945年回原分区,不久调二股任副股长。大反攻开始,他随分区前线部队参加了临清、康庄、清平等战斗。同年12月,分区部队围攻山东高唐县郭庄,在攻坚战斗中不幸壮烈牺牲,时年31岁。

  • 石正

    职位:

    简述:石正(石鼎)(1901-1942),原名尹世胄。韩国庆尚南道密阳市人。1919年参加了国内著名的“三一”反日民族独立运动。同年11月,被迫流亡到中国东北,创立并领导朝鲜义烈团。1920年策动大爆炸运动,并回国从事暗杀活动,不幸被敌警逮捕,坐狱八年。出狱后,在故乡参加新干会、领导青年运动。1932年再次流亡中国,在南京朝鲜革命干部学校任教官。1935年1月创立朝鲜民族革命党。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组织朝鲜义勇队,积极参加中国抗战。1941年7月率部到华北太行山抗日根据地,领导华北朝鲜青年联合会与八路军并肩作战。1942年5月28日,在太行山反“扫荡”作战中,不幸牺牲于山西辽县(今左权县)偏城花玉山,时年41岁。

  • 赵义京

    职位:司令员

    简述:赵义京(1912-1943),湖北省黄安县赵家店人。自幼家境贫寒。7岁入本村小学读书,因生活困难辍学。9岁给地主家放牛,14岁到汉口一家饭馆作帮工。1927年秋收起义后,湖北黄陂、黄安、麻城先后建立农民武装。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红四方面军历任宣传员、通讯员、排长、队长、通讯营副营长、一科作战参谋。经历二万五千里长征。1934年北上抗日后,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大毕业,随八路军一二九师赴太行山,开辟抗日根据地。任通讯队长、作战参谋、科长。1938年到冀南平原抗战,任冀南第五支队参谋处长、冀南军区第五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等职。在第五军分区坚持游击战争,六年中经过敌人无数次的“蚕食”、“扫荡”、“清剿”、“合围”等残酷战斗。没有一天不在行军打仗,是冀南五分区抗日根据地的开创者之一。1943年8月30日,在河北枣强县大江官反“合围”战斗中,英勇牺牲,时年31岁。

  • 谢家庆

    职位:团长

    简述:谢家庆(1911-1940),河南省确山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排长、交通队长、营长、红九军十二师三部教导队长、团政委等职。在红军五次反围剿斗争中,英勇作战,三次负伤。抗战爆发后,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来到太行山,任涉县工作团团长,组织成立游击大队,任大队长。1937年11月,八路军一二九师召开“石拐”会议,进行坚持华北抗战的动员,布署创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任务,派谢家庆、张国华率一二九师教导团一部,在山西榆社、襄垣、黎城一带组织谢张大队,开展山区游击战争。1940年调任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十六团团长。8月,率部参加“百团大战”。11月24日,在山西武乡县关家垴阻击扫荡之敌的战斗中,光荣牺牲,时年仅29岁.

  • 许光三

    职位:科长

    简述:许光三(1913——1946),幼名徐仲德。祖籍湖南省岳州,后移居四川省云阳县。中学肄业后曾经执教于云阳小学。1937年七七事变后,激于民族义愤,1938年7月参加八路军。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晋冀鲁豫军政大学教育科长、侦察科长、作战股长、一二九师队务股长、军教科长、第二纵队司令部训练科长等职。因积劳成疾,救治无效,于1946年6月20日,在河北邢台公教医院逝世,时年34岁。刘伯承、李达对他高度评价。刘伯承唁词说:“忠贞抗战,以身殉职。”李达唁词说:“尽忠职责,积劳捐躯 ,人民损失,我党光荣。”

  • 郭广智

    职位:副部长

    简述:郭广智 (1919-1949),原名郭洪谋。河北省邱县南辛店村人。山东临清第十一中学毕业。抗战爆发后参加革命工作,在地方发动群众,积极组织抗日武装。1939年在丘县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在丘县抗日政府任三区动委会主任,7月任三区区长。1942年10月任丘县人民抗日武装委员会副主任。1943年8月带领武委会组织的100多名民兵,到山东莘县一带活动,配合当地武装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形势转变后,留在莘县。先后任县武装委员会主任、县委委员、常委等职,并参加了解放莘县县城的战斗。1945年先后参加了攻打聊城、茌平、博平、杨宫屯、许宫屯、牛宫屯、长郭庄、顶水镇等战斗。1946年在鲁西南战役中,他组织民兵担架队,亲自带领赴冠县、阳谷、范县一带支前达两个多月。同年10月参加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二纵队。1947年10月任新兵补充三团团长,南下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后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解放南京战役。1949年3月任第二野战军第十军政治部民运部副部长。同年10月20日,在进军大西南中,他押军车途径湖南源陵县山区时,军车翻进山沟,不幸牺牲,时年30岁。

  • 赵海枫

    职位:旅长

    简述:赵海枫(1914—1947),原名赵金秀。河北省曲周县娄寨村人。1929年高小毕业后考入永年省立第十三中学,任学生会副主席,创办“十三中双周刊”和“十三中壁报”并参加了反帝大同盟。1930年冬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经直南特委宣传部长王子青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夏初中毕业后,任中共永年县特支书记、中共永(年)鸡(泽)曲(周)中心县委书记,组织领导群众斗争。1937年抗战爆发后,即挺身而出到山西参加抗日决死队,任排长。后到沁州抗日干部学校学习,并担任副中队长。1938年12月回冀南组织抗日武装。1939年4月任冀南军区第三军分区特务大队队长。1940年特务大队与三分区特务团合并为三分区特务团,任副团长。不久任一二九师九旅二十六团副团长。从1945年9月率部参加了解放南和、临铭关等战斗和著名的平汉战役。后任第三军分区副政委、司令员等职。1946年调任冀南军区独立第四旅旅长,参加了陇海路汴徐自卫反击战、定陶战役和郑南战役等。1947年3月7日,在河南内黄县,攻克楚旺的战斗中身负重伤,抢救无效,于5月21日在河北威县台吉头后方医院牺牲,时年33岁。

  • 裴奇

    职位:书记

    简述:裴奇(1921—1943),原名裴光华。河北省保定人。自幼在保定读书,后转入北平继续求学。七七事变后,随平津学生到山东聊城参加抗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底入陕北中央党校学习。毕业后回到山东莘县继续作宣传工作。曾任鲁西党校教员、鲁西北三地委组织科长、宣传部长。因当时环境关系,八路军化整为零插入敌占区反“扫荡”。1943年调任山东观朝县委书记,领导游击战争,同年10月27日,在反“扫荡”突围战斗中,光荣牺牲于山东观朝县小周庄,年仅22岁。

  • 范筑先

    职位:委员

    简述:范筑先(1882-1938),原名范金标。河北省馆陶县南彦寺(今寿山寺)村人。自幼生活困苦,曾为车夫、佣工。1904年因生活所迫离家投到北洋陆军第四镇当兵。后进入北洋陆军讲武堂。自1911年历任第四师连长、营长、参谋长、团长、旅长等职。1929年任西北军少将参赞。1931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三路军少将参议。1932年后任沂水县长、临沂县长。1936年11月,奉命到山东聊城组建山东省第六专员公署。1937年11月,他毅然拒绝韩复榘撤退到黄河以南的命令,通电全国:“裂眦北视,决不南渡”,坚决抗战到底。开始建立抗日武装力量,先后发展抗日武装组成了35个支队和3路民军共六万余人。对日作战百余次,收复保卫了鲁西北32个县的国土,并创办政治干部学校、军事教育团、《抗战日报》。学习八路军抗战经验,颁布《抗战行动纲领》,开辟了鲁西北抗日根据地。 1938年6月赴河北威县与八路军一一五师副师长徐向前就在抗日斗争中相互配合、加强联系等事宜会晤。1938年11月15日,日军围攻聊城,他率七百名志士与敌血战,英勇不屈,壮烈殉国,时年56岁。

  • 苏精诚

    职位:主任

    简述:苏精诚(1915-1941),福建省漳州海澄县人。1932年中央红军东征漳州,正在厦门美术学校学习的他参加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红一军团政治部任宣传员、宣传队长、师宣传科长。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一军团政治部敌工科长,曾到西安对东北军和西北军的统战工作。1937年抗战爆发后,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任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等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他坚持做好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开展地方抗日宣传活动,对巩固和扩大太行、太岳敌后抗日根据地,发挥了重要作用。1941年1月27日,日军6000余人向太行山武乡一带根据地发动进攻,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在武乡县韩壁村与敌展开激战,突出重围,在指挥作战时身中两弹,因流血过多光荣牺牲,时年仅26岁。

首 页 12345678910末 页